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代表委员建言医疗改革——

看病难,怎么解

  本报记者 郭兴华

  【代表委员名片】

  庄建华 省人大代表、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陈晓玲 省人大代表、泰顺县中医院副院长

  王建安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张永奎 省政协委员、舟山医院院长

  赵霞 省政协委员、杭州明视康眼科执行院长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效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鼓励社会办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百姓故事】

  “在家门口请省城专家看病!”一大早,家住淳安县姜家镇的陈建德,就在县医院挂了号。老陈年过半百,这些天被头晕困扰,从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下沉”的主任医师于民给他做了细致检查,诊断为“耳石症”,对症下药。

  【为你建言】

  医疗是民生之需,也是最受关注的民生焦点之一。如何让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来自医疗行业的代表委员有话说。

  分级诊疗 灵活转诊

  去年,我省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更加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有效分级诊疗制度,不同规模医院之间的结构失衡问题,成为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新因素。

  “不少人得了感冒都去三甲医院。”在庄建华代表看来,大医院本该定位于“收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症和人才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则定位于“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但如今大医院“大小病通吃”,势必挤压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也助推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让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转到合适的基层医院。”庄建华代表表示,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没有优秀医疗人才,一切都是空话。应该继续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尤其是全科医生的培养,让更多“健康守门人”走入基层、走入社区,并在收入、职称等待遇上给予重视,把他们留住。

  陈晓玲代表认为,推行分级诊疗必须打好组合拳:既要有群众信任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又要有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转变群众就医理念和习惯。“尤其要建立完善转诊机制,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让病人和病情信息方便快捷地双向流动。”

  资源下沉 扶助基层

  对“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效机制”,王建安委员认为,这将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省级大医院要带好头,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源和人才帮扶,使县级医院成为区域骨干,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分支,构建完善的医疗网络,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打下基础。”在王建安委员看来,“下沉”形式可以多样,甚至可以探索组建医联体和区域医疗集团。

  作为来自基层医院的人大代表,陈晓玲代表表示,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目前有些地方‘上冷下热’,有的大医院长期派驻的骨干数量不足,有的下派人员服务时间没达到要求、更换频繁,有的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措施落实不到位。”她认为,“下沉”要摒弃形式主义,大医院要尽量投入更多的人、财、物。

  张永奎委员认为,县级医院也要珍惜“下沉”带来的提升学习机会,尤其要选派年轻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带动县乡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升。

  社会办医 丰富选择

  赵霞委员来自民营医院。她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让她格外振奋。

  在赵霞委员看来,这方面我省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社会办医规模、服务与管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受到一定制约。“政府工作报告让我看到了政府引导和支持的态度,相信会有更多实惠政策落地。”

  对于社会办医,庄建华代表认为,这将与公立医院形成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但他强调,要加强行业监管,引导社会办医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防止投机、炒作、急功近利的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影响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张永奎委员认为,要坚持一个基本共识: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必须以非营利性为主体,在此基础上,放开医疗服务市场,通过包括混合所有制在内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社会办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心愿新语】

  陈建德:看病越方便,花钱越少,老百姓就把大拇指翘得越高。


浙江日报 省两会特别报道 00008 看病难,怎么解 2015-01-23 3768409 2 2015年01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