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走过桥西

  所谓的“桥西”,是拱宸桥以西一带的泛称。现在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则更加明确,从拱宸桥头开始,向西面散发出去,北至中国扇博物馆,南至登云路,西至小河路。

  最喜欢桥西一带的石板路,以及石板路两旁的建筑。茶馆、花铺、书屋、咖啡店……都是老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尤其是雨季,氤氲的空气里,运河显得尤为美丽。仿佛只有在这样的天气下,她才会张开自己所有的毛孔,尽情地表达,娓娓地诉说关于这一条河,以及她经历的生活。

  听老一辈的人说,老底子,桥西一带很是繁华,桥西直街和桥弄街上,全是店铺,比现在还要多,杂货店很多,打铁的、茶楼;有点名气的,像同福酱园,当时就是卖酒和酱的。过去,桥西直街的街面比现在的还要窄些,以前,这条路很有意思的,中间是青石板,两边嵌着鹅卵石,就跟现在的马路一样,分了很多道,黄包车夫就在中间的石板路上跑,挑担的人,就在两侧走,肯定不会撞到一起。

  现在去桥西的吉祥寺弄、同和里、吉祥弄、通源里、如意里一带转悠,还是会看到不少老底子的建筑风貌:清末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联排式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筒子楼”。老房子的结构在我脑海里是这样的,走廊曲折漫长,厨房光线幽暗,只有高处一扇小玻璃窗能照进来西落的阳光。房间一间隔一间。打开一扇门,里面是别人家的卧室或客厅。老式家具和橱柜发出暗沉光泽,三五牌台钟有走针声音,布沙发上铺着手工钩针编织的白棉线蕾丝。有些人家有四柱的大铁床,顶上铺盖刺绣布篷,如同一个船舱。房子住得小,密集程度高,公共生活如同一个舞台呈现无遗。所有家庭拥挤在同一空间里共存,做饭洗衣,刷洗马桶,夫妻吵架,小孩哭闹,全都听得见看得清。每一家的喜怒哀乐,就如同他们晚餐的内容一样,无法成为秘密。生活简易,但南方人家的整洁和喜庆,在柴米油盐一举一动之间,散发出温暖的氛围,日日安稳度过小城的四季。

  那是一个午后。车子停在博物馆群门口的马路上,一路便寻着小路走了进来。若不是来过几次,便是不敢往里走的,以为那是人家的私人领地。木质的窗棂。花草种得用心繁盛,四处攀援的牵牛花,清香金银花,烂漫茶花和蔷薇,凤仙与太阳花在墙根开成一片。它们都是结实的花朵,点缀平常院落破落门庭。有人在瓦缸里种荷花,到了夏天,开出红艳艳硕大花朵,芳香四溢,着实令人惊心。用来储备雨水的暗黑水缸里有金鱼,养得肥大撩人,不发出声息。偶尔有几只狗狗,貌似慵懒地趴着,却无比警觉地看着你。呵,别慌啊,你就当自己是这里的主人啊,只管大摇大摆地走进去。探头进去,你会发现,这些建筑,外观保持着老底子的风貌,里面都做了现代化的改建,新添了厨房、卫生间,水、电和燃气管道样样齐全,有些人家地面都铺上了瓷砖。

  柠檬水在窗边正滋滋地冒着气。起身开窗,凝视老师发来的那座桥的老照片,伸出手去,远一些,近一些,左一点,右一点……嗯,就放在现在这座桥的那个地方。歪着头,看着看着就恍惚了。层层心绪,这桥与这河;帝王庶民,骄傲与怯懦。历史的精致富饶,四季更迭停驻于此,与你我对谈。你可读懂了往昔,你可读懂了今日。大约只有桥懂得,大约只有这河边的建筑懂得。只是他们不会开口说呀,可是他们需要开口说么,他们需要说什么。就像这样的一个午后,倚着发微信的那面墙,或许就是你长辈的年纪,而你正忙着与小伙伴们讨论着最热门的冰桶挑战。

  傍晚。河边亮起了灯笼。怕虫子飞入啊,便关上了窗。望去,这河面上也升起了一桌盛宴。微醺,下楼。老房子的楼梯总是吱吱呀呀,老墙根底下的灯光总是昏昏暗暗,就这么一不小心的,被那个他揽入了怀里。这时候,飘落了秋雨,一滴一滴浅浅的,滚落屋檐的是情人的眼泪,落入湖中的,便吻成了一个个梨涡。于是你问我啊,这是什么时候的爱情。我眨眨眼,想问问这老房子上的瓦片,任何时候的爱情,不都是一样的么。夜晚的树,在月光下又有另一种清凉寂静,在树下与人说话,声音都会与白日不同。在粗粝树皮上用手指写下心里的话,是一种秘密。

  今晚。我在黄河沿岸写下这些文字。在西部,在这条缓缓流淌着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近旁,我回忆起家乡的运河以及运河边的老房子,青石板。这里夜晚的气温几近深秋,大约是冷,听不真切是否有秋虫呢喃。推开窗,深蓝的夜幕下,繁星闪耀。我忽然深切地感受到,那些存在许久许久的河水、树木、老旧的建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般,实则与你无关,它最闪耀的时候你早已酣睡。它们总在那里,不远,不近。它们不过是一种关照,一种前世今生的关照,关照着你的喜怒哀乐,关照着每个人的人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走过桥西 2015-01-23 浙江日报2015-01-2300007 2 2015年01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