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促转型
□吴可人
从建设创新型省份到建设“两美”浙江,浙江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的路线愈来愈明晰。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主要任务和最重要举措,就是开启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浙江创新迸发型格局已经奠定。过去十余年,浙江从“八八战略”,到“两创”、“两富”,再到“两美”的实践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经济领域转型升级,作出发展外向型经济、“腾笼换鸟”、“四大建设”、四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对我省经济转型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转型成效正在加速显现。
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正在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前些天我们在湖州织里镇一家童装企业欣喜地看到,一件衣服做到底的传统工艺,正在被分割成若干道工序,模板和吊挂机械大大提高了缝制效率,一场“机器换人”大戏在浙江深化演绎。现代化的设备、自动化的流水线,加快代替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浙江制造”升级换代。2014年浙江机器人使用量占全国15%,全省劳动生产率达17.3万元/人,同比提高9.1%,近两年来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20%。
要素配置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正在推动传统制造为主向更加注重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浙江坚持“腾笼”与“换鸟”并举,通过空间换地、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等创新举措试点实行,促进要素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的流动,加快低效产业淘汰和高效产业引进培育,推动产业结构稳步优化调整。2014年前10个月,全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有望成为过去10年表现最好的一年。
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市场拓展,正在推动传统市场向全球市场转型。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省掀起的“电商换市”热潮。杭州、金华、宁波、温州、绍兴、嘉兴等地,发挥制造业坚实基础和传统市场优势,积极创新电商模式,把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结合起来,通过向OAO的转型升级,把市场的控制力提升上去,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2014年,上述地区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大幅上升。
虽然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初步纳入转型发展轨道,但成效还不够明显。浙江经济至今仍未能摆脱低端、粗放的路径依赖,在高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仍然未能跃居全国领先。我省产业结构还未取得根本的、重大的改变,而这几年纺织等产业比重反而有所上升。虽然从局部来说并没什么不好,但事实上出现了浙江产业层次下降状况。时至今日,浙江产业结构仍未摆脱传统产业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产业格局中仍未能成为“当家品种”。浙江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必须紧紧抓住“增活力、强改革、优环境”三个环节,进一步做好一系列工作。
增活力的关键是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创新驱动的主体地位。民营企业是创新的本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重大技术创新基本都来自民间。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但性能很差,有人说这东西只能用来做民用助听器。日本索尼公司当时利用这种三极管制造出了全球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开辟出了民用半导体这一庞大产业。这几年鲁冠球领导下的万向集团致力于电动汽车开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较大突破。各级政府要强化体制机制和资源要素保障,充分激发民企创业新激情,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新领域、实现新飞跃,让民营企业真正成为新常态下再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新优势的主力军。
强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去年以来,我省围绕简政放权,开展了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四张清单一张网”格局,目的就是降低企业创新转型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转型内在动力。未来一个时期,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政府服务的方式方法,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政府应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增强社会发展支撑力,为优秀企业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为人才安家落户提供必要保障。
优环境的关键是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的要素支撑。事实上,浙江近年来国有建设用地供给并不低。据我们统计分析,2005年至2012年浙江国有建设用地合计供给占全国比重高达6.1%,大大高于浙江人口占全国3.8%的比重。强化创新发展的要素支撑的关键在于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一是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二是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三是确保优势企业优先用地。海宁市从2013年起积极推进“以亩产论英雄”为主要内容的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间形成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良好局面。省有关部门也积极出台一系列举措,促进土地效率提高。
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创新驱动是唯一选择。当前,浙江经济面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行的重大挑战,唯有增强信心,加强全面深化改革,以空前力度推进创新驱动,才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更好的发展,全面攀上“两美”浙江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