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新闻时评

银行,请看好我们的钱

  内外监管再强势一些,储户才不会成为弱者;法律空白再填满一些,账户才不会空空如也。

银行,请看好我们的钱

  朱 玲

  什么?存在银行里的钱也会不翼而飞?看见这样的报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论对于辛苦攒钱、养家糊口的上班族,还是对于日进斗金、家财万贯的大老板,这都无异于晴天霹雳。

  近日,银行存款失踪案在多地频频上演,让人很是心慌。浙江杭州42位银行储户,9500万元存款几乎被清零;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存款出现异常,半年内两次“丢钱”共计5亿元。

  作为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可以说,银行存款是我们最放心的理财方式。然而,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存款就毫无征兆地消失,最安全的“保险箱”出了什么问题?根据调查,这些存款大多是被不法分子甚至银行内部人员盗取,有里应外合合伙冒领、变相忽悠推销保险,还有系统缺陷信息泄露、违规贴息骗取存款,等等。招数繁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我们都知道,如果银行账户平白无故多出来的钱,是不能私吞的,必须归还银行,那么假如账户里少了钱,银行该不该负责?理论上,我们都认为“应该”,但现实中,却是“未必”,甚至是“几乎不可能”。虽然《储蓄管理条例》等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但对于银行存款冒领、丢失该如何处理,没有具体明文规定。出现了状况,银行或将责任一推,归为员工个人或“临时工”所为,或双手一摊,让储户自己取证。

  取证难,问责难,索赔更是难上加难。在强大的银行面前,储户成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有钱就可以如此任性?扪心自问,银行对储户所负有的责任,仅是开张单据、给点利息吗?资金安全、信息安全,银行不全力提供保障,又指望谁来代劳?若是员工违规操作,也属“职务行为”,银行内部监管之疏漏难脱干系;若是系统存在漏洞,让犯罪分子有可趁之机,银行对违法违规警惕意识亟待加强,技术升级亟待加快步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存款去哪儿了”的伤心之问,银行可以摆出一副“免责”的逍遥姿态,实则因为尚无法条对其施以惩处。对此,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出台相关解释细则,进一步厘清和规范各方责任,让银行的责任与权利对接,并且在实际操作层面,落实好对银行服务与管理的严密监管,充分保护好广大储户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银行未来长远发展的立足点。

  赚钱不易,信任不易,银行且行且珍惜。内外监管再强势一些,储户才不会成为弱者;法律空白再填满一些,账户才不会空空如也。虽然我们不可能消灭一切犯罪、杜绝一切漏洞,但只要我们在努力,这个世界就会无限接近美好。银行,你敢不敢再拼一点?


浙江日报 人文·新闻时评 00015 银行,请看好我们的钱 2015-01-21 浙江日报2015-01-2100032;3765332 2 2015年01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