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长新年首访非洲传统已持续25年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1月10日至1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开始新年的第一次出访。访问的目的地是肯尼亚、苏丹、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和刚果(金)五个非洲国家。此行延续了中国外交自1991年开始的传统——即中国外长每年开年后,总是首先访问非洲。
25年的坚持并不容易。中国对非洲人民以诚相待,希望将自身发展同非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中国发展惠及非洲,使非洲发展更快、非洲人民生活更好。
落实、合作、和平之旅
王毅11日在内罗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外交有一个好传统,外长每年第一次出访一定到非洲来。这一举动就是要向世界发出清晰明确的信号,即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如此。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中国重视发展中非关系的政策是持之以恒的,将会继续坚持下去。我把这次对非洲的访问看作是一次落实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
王毅表示,落实之旅,就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非提出的“真、实、亲、诚”四字方针和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是我们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在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时树立的一面旗帜。其核心内涵是,我们在开展对非合作时,要始终把尊重和维护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治上为非洲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经济上帮助非洲加快发展,加快振兴。我们绝不会走西方殖民者的老路,也绝不会以牺牲非洲的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而是要寻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合作之旅,就是探讨同非方加强各领域友好务实合作。李克强总理去年访非时同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打造中非合作“六大工程”和“三大网络”。这些重要倡议得到了非洲各国普遍欢迎和高度认可。中非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我们双方互有优势、互有需求、互为机遇。肯尼亚等许多非洲国家正在奉行“向东看”政策,中国正在加快向西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中非双方发展战略正面临历史性对接的重要机遇,将创造出更大发展空间,释放出更大合作潜能。中方愿把中非友好传统加快转化为发展合作的动力,帮助非洲将人力和资源潜能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和平之旅,就是建设性参与非洲热点问题的解决,为促进非洲和平与安全尽可能发挥中国作用。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非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没有和平,发展无从谈起;没有发展,和平也难以持续。中国在非洲和平与安全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我们坚定支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坚定支持非盟和有关次区域组织在其中发挥主导核心作用。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周年,是中非合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王毅表示,此次访问非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同非方就如何开好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进行协商,听取非洲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是进一步加强中非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维护好中非的共同利益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在现有合作成果基础上,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根据各自发展需求,丰富合作内涵。比如探讨在产业对接、铁路、公路、区域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非方急需的,需要中非共同推进。此外,还有一些新的领域,如卫生、生态环保、人力资源与培训、和平安全等都需要双方进一步商讨和拓展。
给予和汲取,为人称赞
提到非洲,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贫穷落后、战乱饥荒。其实,非洲是块古老而年轻、广袤而富饶的大陆,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虽然某些方面还比较落后,但充满生机,发展潜力巨大。非洲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年均增长超过5%,是仅次于亚洲的全球增长最快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已达2万亿美元。
诚然,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非洲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贫穷和落后的大陆,面临着从边界纠纷到贫富悬殊等诸多固有和新生的问题与挑战。但进入新世纪和新千年以来,非洲的发展开始提速。2012年至2013年连续两年,世界上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超过一半在非洲。非洲作为世界“聚宝盆”的自然禀赋正转化为生产力,市场热潮涌动,外国直接投资稳步上升。
“给予和汲取是中非关系中最令人称赞的一面。”刚果民主共和国驻美国大使法伊达米提福曾如是评价。高度的经济互补、发展的梯次衔接,使中非经贸合作在“给予和汲取”中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不断升级。
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2102亿美元,为1960年的2000多倍。中国连续五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非洲则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
中非贸易高增长的背后是结构不断优化,从农作物、矿产、土畜产到机电、电子设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商品逐步升级。同时,通过投资非洲,中国不仅为国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也延长了“非洲制造”的增值链,壮大了非洲制造业的实力和出口能力,实现了以投资促贸易、以贸易带投资的良性循环。
当前,中非经贸关系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非洲对华出口额增长迅速。2011年,非洲对华贸易顺差达201亿美元。继“非洲出产”之后,“非洲制造”正崛起为国际贸易大棋局中的活跃元素。
在非洲基建领域,来自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英国《金融时报》社论曾指出,西方在非洲的作为很难称得上楷模,而中国的投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非洲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从赞比亚卡里巴北岸水电站到埃塞俄比亚的AA高速公路,从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项目到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从国际领先的中国高铁技术到中国支线飞机,中国资本、技术为非洲造就高标准的港口、铁路、公路、电站等重要基础设施,提高了非洲物流、人流、资金流周转效率,助其突破发展瓶颈。
伴随中非经贸合作多元化趋势,双方合作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为改善非洲民生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有超过25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李克强在埃塞俄比亚考察东方工业园时指出,中国愿优先向非洲转移适宜和所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势产能,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中非实现互利共赢,更好造福双方人民。
非洲遇灾难,中国有担当
由于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现实使命,一致或接近的国际问题立场,中非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援助和被援助关系,也不是短期的“同路人”或“利益共同体”,而是如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演讲时所说,“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是休戚与共、志同道合的长期战略伙伴。这种关系,不能用世俗的“吃亏”或“沾光”去定义,而是平等互利、义利统一、合作共赢的关系。
去年3月西非三国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中国感同身受,以最快速度向西非三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首先,在非洲疫区三国国家元首和世卫组织总干事发出呼吁后,中国作为域外大国第一个紧急驰援,第一个派出包机将援助物资送到疫区。在许多航班停运和人员撤出的情况下,中国迄今已派出9架次包机运输物资和人员到疫区。第二,中国在三国的医疗队没有撤离,他们坚守岗位,与非洲兄弟共同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中国还从国内向疫区增派医疗人员和专家,累计将超过1000人次。并且中国已经着手为西非国培训1万名医护人员。此外,还根据疫区国家的需要,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分别援建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和治疗中心,为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中国已提供了总额为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支持其他国家和地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一次援助,赢得了非洲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体现了中国与非洲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
中国行动之及时、援助之丰厚、人员之奉献,给正与病毒艰难斗争的当地民众送去了爱的温暖、生的希望。利比里亚总统约翰逊-瑟利夫说,中国及时提供了多批援助,是世界上第一个派出专机向利运送援助物资的国家,引领了国际社会援助行动,为利抗击埃博拉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洲遇灾难,中国有担当。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瓦莱丽·阿莫斯对中国的援助行动赞许不已:“每当世界上发生危机或灾害时,中国都是能够提供实物与资金援助的国家之一。”
在中非近几十年的交往和友谊中,中国坚持为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对非洲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等的无私援助,体现了中国人民善良友爱、倡导道义的良好品质。
1963年,为响应阿尔及利亚的医疗援助请求,中国政府组织国内优秀医疗力量,派出了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在此后的50多年里,中国援非医疗队的足迹已遍布非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毅还表示,中方正在同非方商讨如何开展合作,打造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增强非洲防控疫情能力。只要还有埃博拉疫情,中国对非洲疫区的援助和支持就不会停止。
“新殖民主义”不攻自破
但国际上总有一些势力和声音故意歪曲中国对非外交,干扰中非关系正常发展。“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就是突出代表。该论调重点攻击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称中国的非洲政策主要是基于对该地区的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的需求,中国对非洲倾销廉价商品,严重冲击当地制造业。同时,“新殖民主义”论还从意识形态角度批评中国,等等。
周恩来访非时提出的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及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至今还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反对动辄制裁、施压和干涉内政,向非洲提供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原则。
近年来,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非洲热点问题的解决及和平安全事务。中国一直大力参与联合国、非盟在非洲的维和行动,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部队最多的,主要派驻人员为工兵、医疗分队和警察。中国还加紧探讨向非洲常备军和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提供帮助,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
在中方积极穿梭斡旋下,南苏丹冲突双方1月12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就加快推进南苏丹和平进程达成五点共识,令和平再现曙光。对此,苏丹外长卡尔提评价说:“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结束南苏丹冲突付出巨大而真诚的努力,是出于其国际责任,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目的。”
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当别国有求于中国的时候,中国从来不居高临下,而是想对方之所想,及时予以援手。在与非洲国家的交往中,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因此得到非洲国家的信任。
在事实面前,所谓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不攻自破。中国对非洲国家“真、实、亲、诚”都体现在了实际行动中。
中国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炒作“新殖民主义”还是开展对华竞争,其背后原因都是中非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使部分国家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对此,一方面,中国相信中非关系基础牢固,经得起考验。另一方面,中国更加重视对非外交,夯实中非关系基础。中国尊重非洲,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不会无原则地接受西方理念,不会把自身意志强加给非洲国家,也不会干扰其他国家与非洲的正常交往和合作。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