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日益泛滥 欧洲各国仓促应对
恐怖袭击给法国带来什么
新年伊始,法国发生的《沙尔利周刊》遇袭事件震惊了全球。然而,在一片“我是沙尔利”的支持抗议声中,在全球恐怖主义泛滥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多的恐怖袭击,除了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现实的恐怖主义威胁外,西方国家也应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对抗和排他作法。
高度戒备:恐袭警报远未解除
巴黎《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发生之后,欧洲各国立即加强了安全警戒,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恐怖威胁。
比利时警方15日对韦尔维耶、哈尔-维尔福德市以及布鲁塞尔的十余个敏感区域进行搜查,抓捕了15名从叙利亚回国并企图在近期制造恐怖袭击的比利时恐怖嫌疑人。抓捕行动中,2名恐怖嫌疑人被击毙,另有一名恐怖嫌疑人受伤。
17日,比利时政府又决定“临时”动用300名军人协助警方加强对部分敏感区域的安全警戒。
德国总理默克尔15日宣布多项打击恐怖主义措施,包括限制宗教极端分子出境、立法惩治恐怖主义活动资助者、增加警方及其他治安部门人力和财力投入参与国际社会打击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行动等。
德国《明镜》周刊14日称,“欧洲正面临‘9·11’以来最严重安全威胁”,多达5000名欧洲人在叙利亚作战。他们的回归将对欧洲构成严重威胁。
西班牙和意大利两国内政部长17日在马德里就安全局势举行会晤,双方认为,法国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的威胁增大,作为应对措施之一,欧洲议会应尽快通过航空公司“乘客姓名登记法”。
作为欧洲重要大国,法国遭受的恐怖袭击显然将对其他国家的安全以及反恐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2011年5月命丧美军突袭后,该组织核心领导层持续被削弱,加之“伊斯兰国”迅速崛起,“后拉丹时代”的“基地”一度被认为难成气候。然而,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全球再次拉响安全警报。舆论认为,“基地”依然极度危险!
“基地”近年在欧美很少成功实施大规模杀伤性恐怖袭击,但在欧美以外,其整合已开始显露威力。美国情报部门分析报告指出,“基地”不再是单一的恐怖组织,而已将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利比亚、也门、菲律宾等地极端组织联系成为全球性恐怖网络。“基地”分支或与其关联的极端组织对西方目标构成严重威胁。
更为危险的是,“基地”的国际化令全球反恐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该组织“教化”大量外国“圣战者”并利用他们向目标国家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袭击模式,令防范难度大大增加。
打击恐怖:如何应对社会撕裂
法国巴黎《沙尔利周刊》杂志社袭击事件后,欧洲人立即面临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如何避免内部的右翼思想彻底撕裂社会的危机。
据报道,《沙尔利周刊》遇袭之后,法国已经发生了40多起攻击穆斯林的事件。其中有清真寺遭到手榴弹袭击,有穆斯林祈祷室遭到枪击,有穆斯林家庭驾车外出时遭到枪击,还有清真寺被人涂抹了“阿拉伯人去死”的标语,甚至在学校里也发生了阿拉伯学生被殴打的事件。
二战后的几十年来,穆斯林群体大量涌入欧洲,法国因为政策更加开放,而成为欧洲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目前共有超过600万穆斯林居民。
然而如今法国失业率高达24%,这不仅使得原本教育水平就不高的穆斯林移民生存就业困难,也让不少当地民众将对经济环境的不满转嫁到了穆斯林移民身上。《费加罗报》进行的民意调查,43%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社区对法国的国家身份是种威胁,67%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完全没有或者没有很好融入法国社会。
近年来,法国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街区发生的大规模骚乱、越来越致命的反犹太主义以及恐怖主义,都反映出法国部分穆斯林人群与主流社会渐行渐远的现实。
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带来的是法国右翼势力的兴起。201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以超过25%的得票率迅速崛起,该党领导人勒庞可能在下届法国总统选举中掀起更大风浪。而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口号正是极右势力的招牌主张。
如果勒庞在2017年下一届总统竞选中胜出,很可能意味着欧盟的瓦解——很难想象德国如何与法国极右翼政府合作。那时,面临瓦解的欧盟和重新抬头的极右翼主义,将产生一个民族主义和种族宗派主义再次横行的欧洲。
这不是法国一家的现象。就在《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事件前一天,德国爆发了3万人的反“伊斯兰化”抗议游行,打出“欧洲爱国主义者反对西方伊斯兰化”的标语。2014年8月,德国一场新纳粹分子游行也曾引起关注,示威者要求废除对纳粹服饰的法律限制。
此外,在东欧和北欧,新纳粹的崛起也在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在乌克兰这样曾经遭受纳粹压迫的国家,纳粹分子却成为了最强大的政治势力之一。
巴黎恐怖袭击之后,法国和欧洲的穆斯林领袖都迅速表达哀悼,并将恐怖分子与穆斯林社区分割开来,但普通的穆斯林民众仍然无法忽视来自白人的敌意。
因此,在《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之后,法国采取的方向将极大地关系到世界其他地区。尽管面对着种种麻烦,法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也是欧盟不可或缺的成员国。如果法国屈服于国内种族紧张关系和政治极端主义,将会给欧洲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新闻自由:讽刺底线究竟何在
对于《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事件,愤慨、抗议以及捍卫新闻自由是西方媒体的主旋律。法国《世界报》称,这是法国的“9·11”事件,绝不能向恐怖主义低头,坚决维护言论自由、报刊自由,才是法国的立国之本。一名退休法官在《费加罗报》上呼吁重新制定严厉的法律来打击恐怖主义,他认为正是过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极端分子认为在法国犯罪可以不受处罚。
但是,与此同时,不少媒体也开始反思造成这一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英国广播公司(BBC)称,《沙尔利周刊》的手法“被认为既粗俗又无情,还往往带有恶意攻击性”。该杂志刊登过的一些漫画包括拿着滴血移民头颅的警察、自慰的尼姑、戴安全套的教皇等。
美国《纽约客》杂志认为,巴黎谋杀案并非法国无法同化来自前殖民地的两代穆斯林的结果,也并非是法国军方干预IS所遭的“报复”。该事件缘由应该理解为对不尊重宗教及漫画家失责的反应。
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均避免刊登《沙尔利周刊》的争议漫画。其中一些媒体的发言人解释,他们现有的报道方针要求避免刊登具有宗教敏感性的图片或其他材料。
“在仔细考虑后,《纽约时报》编辑认定,使用文字描述存在疑问的卡通漫画足以向读者提供足够信息以了解今天的事件。”《纽约时报》的邮件声明这样说。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刊登那些卡通漫画。”美国《费城问询报》编辑比尔·马里莫说。
《沙尔利周刊》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在袭击中身亡。美联社发布沙博尼耶资料照片时,裁掉了他手中拿着的《沙尔利周刊》。这期杂志上刊登了一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美联社发言人保罗·科尔福德说,这家通讯社的一个长期报道方针是,避免使用挑衅性的图片。
另外,无论西方怎样以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来为《沙尔利周刊》辩护,这些漫画冒犯了整个伊斯兰社会的后果已经不可更改。
《沙尔利周刊》在遭到恐怖袭击后的发行的首期杂志,封面再次刊登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而这随即在全世界的穆斯林中引发了大规模抗议。
伊朗政府14日表示谴责说,“这是一个挑衅的姿态,是对穆斯林的攻击。”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说。她谴责“滥用新闻自由”,称尊重宗教的圣洁是国际公认的原则,欧洲也应该接受。
对此表示不满的还有埃及,当局支持的“伊斯兰教法判令委员会”13日指责《沙尔利周刊》新一期封面是对“15亿穆斯林”的挑衅,称“杂志将在法国和西方社会引发新一波仇恨,这种做法不能促进穆斯林渴望的共存和文化对话”。
逊尼派伊斯兰教最具声誉的学者中心、开罗阿兹哈伊斯兰教研究中心14日则呼吁全球穆斯林“忽略”《沙尔利周刊》的发行。“与其因为那些不受文明和礼貌标准约束的漫画感到受伤害,还不如保持先知的慈爱和人道主义立场,这样更崇高而大气”。
土耳其一家法院14日判决屏蔽所有转载了《沙尔利周刊》最新封面的网站。一些激进的阿拉伯网友也在网上发帖说,再次以先知穆罕默德作为封面无疑是“火上浇油”,“冲突的种子已经埋下”,甚至认为下一回恐怕会上“汽车炸弹甚至人体炸弹了”。
显然,无论是之前的丹麦,还是今日的法国,这些漫画事件实际上是将大量的温和派穆斯林推向极端势力一边,变成他们的同情者、支持者甚至是参与者。即使是温和派伊斯兰国家,对西方也只剩下理性的利益和功利算计而已。 (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