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提升建管用水平
实现常态长效发展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研讨会综述

  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面铺开步入第三个年头,如何创新深化,提升建管用水平,实现常态长效发展?在1月13日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和宣传文化工作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提升内涵,重构乡村价值体系

  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内涵,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念有机融合,意义深远。

  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志毅认为,宜以“家风村规”为切入点,探索核心价值观的普及途径。坚持把“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作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地融入到文化礼堂建设的各个环节,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文化礼堂的思想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省文联党组书记田宇原表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实现常态长效发展,最终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要有一支扎根农村的文化队伍,让文艺的种子生根发芽。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省文化厅副厅长柳河建议,做好农村文化礼堂服务,要注重群众文化需求和表达的多样性,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点、老百姓的需求,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禀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打造特色,做好“文化地标、精神家园”

  文化礼堂作为农村重要的文化地标,是乡村文脉的显性载体,管好、用好,需以建好为前提。对此,主持建设了13个特色文化礼堂的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认为,宜将人文关怀和设计手段相结合,从人、事、物、场、境等五个维度来观照农村文化礼堂的营造,把文化的象征意义涵容于可视化的空间布局中。

  德清县文广新局局长姚明星认为,文化礼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不断满足广大村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他建议,可以通过资本反哺,打造“产业型”文化礼堂;政校合作,打造“创意型”文化礼堂;村企联建,打造“交流型”文化礼堂;村会共建,打造“参事型”文化礼堂。

  丰富内容,让文化礼堂“活”起来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注重内容。省委党校副教授张红岭认为,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灵魂。

  送文化,还要“种”文化。省文化馆馆长刁玉泉认为,积极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必须重视“种”文化,推动文化骨干扎根乡村,成为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从实际接触农民群众的大量工作实践中,临海市古城街道宣传委员冯海燕的体会是:建成后的文化礼堂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保持活力。最重要的是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转变,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文化礼堂的发展才有生命力。

  有效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服务好不好,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在于老百姓“买不买账”,宁波市委宣传部党教处处长陈武如是说。他建议,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管用中开展“走亲制”,问计于民、问贤于民、问需于民,把文化服务送到百姓手里,也送进百姓心里。

  丽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任韩高介绍道,当地创新开展“文化订制”服务,结合各地实际需求,整合资源,为基层按需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临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红星表示,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在工作中,要始终把农村群众的现状和需求作为思考和实践的基点。不能“按着牛头喝水”,活动主题内容要源于群众需求,才能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创新机制,谋求常态长效发展

  2015年,我省将计划新增1000家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礼堂机制,实现常态长效发展?

  兰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卫东认为,答案存乎注重文化礼堂的本土化、生活化和内在化,推进精神文化落地生根。他建议,农村文化礼堂建成以后,必须有管理的内驱动力,实现文化礼堂农民自己建、自己用、自己管的良性循环。

  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常新。嘉善县大云镇党委副书记阮善林认为,新媒体时代,农村文化礼堂必须创新手段和载体,在提高“实体礼堂”建设标准的同时创造性地打造“虚拟礼堂”,让更多人通过“扫一扫”关注家乡文化礼堂的成长,也有助于吸引年轻人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提升建管用水平
实现常态长效发展
2015-01-16 3759689 2 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