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宁波在五水共治一线考察干部——

主战场上辨优劣

要治水,先治人

  核心提示: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干部培养和选拔方式如何创新?为培养和发现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实干型干部,宁波市委组织部一改以往“临提任才考察”的做法,在“五水共治”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主战场上,对干部进行常态化专项考察,取得明显成效。

  手机上传来“叮咚”一声,宁波鄞州区分管“五水共治”工作的区委副书记毛春阳,收到一条喜讯:“东吴镇资寿寺溪上游的养猪场全部关闭了,存栏生猪全部处理完毕!”

  这是2014年12月29日深夜。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毛春阳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场历时近10个月的“猪粪河狙击战”终于圆满收官。

  时间回到2014年3月。当时,一条关于东吴镇资寿寺溪发黑发臭的新闻报道,引起舆论哗然。经调查,原来是资寿寺溪上游一家大型养猪场,把污水直接排到河里。这令毛春阳和镇干部如芒刺在背,立刻着手整治,一次次与养猪场商谈关停事宜,市、区两级组织部门还先后5次查访干部表现,并跟踪督查。终于,养猪场在年前关停,资寿寺溪集中清淤1500立方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到五类。由于在治水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东吴镇副镇长胡军还转任重要岗位。

  从一池泥淖到一江清水,倒映出基层干部一线治水的真抓实干,也反映出当地组织部门一线选才机制的倒逼与激励效应。

指挥棒:

要治水,先治人

  投资600万元建立镇级榨菜废水收集管网系统,整合全镇24家小型榨菜腌制点;完成4条垃圾河、两条黑臭河的治理;投资4100万元实施滨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这是余姚市黄家埠镇交出的年度治水成绩单。两年前,该镇因污水问题,险些丢掉“省级生态环保乡镇”称号。

  “废水污染好多年了,治理难题那么多,怎么可能一下子解决?”宁波市委组织部专项考察组在和镇干部谈话时,听到了这样的抱怨。“欲治水,先治人。”为推进治水工作,组织上对该镇领导班子作了调整。之后,黄家埠镇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产生畏难情绪的不只是黄家埠镇干部。两年前,宁波共有黑臭河、垃圾河480条,长度达898公里。此外,宁波还面临台风登陆频繁、洪涝灾害严重,涉水违法案件量居高不下的严峻挑战。

  治水任重道远,组织部门如何发挥作用?宁波市聘请来自企业、高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114人,组成专家服务团,还特地邀请8位院士出谋划策。

  有智库作后盾,组织部门又将目光投向治水一线。市委组织部启动“五水共治”干部专项考察工作。从2014年11月起,考察组走遍11个县(市、区),逐一赴媒体曝光的40处重点整治河道实地察看,并与253名干部群众面谈。

  专项考察传导的压力和动力,在甬城营造了实干治水的良好氛围,助推治水工作顺利开展。

  鄞州区姜山镇聚集了大量从事酸洗的中小企业,外来人口密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黑臭河总长达20公里。去年,市、区专项考察组连续多次实地督查,有力推动了该镇内黑臭河、垃圾河的整治工作。

  镇党委书记梅益进也把工作重点转到治水上来。每周,他都要对全镇所有工程项目进行巡查,抓进度、查质量。“他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我每次下工地都能看见他。”鄞州区环保局总工程师王丽萍说。面临预算不足的困境,梅益进叫停了镇里一些普通工程。“这些项目不涉及中心工作和民生实事,暂时放放没关系,治水要紧!”8000多万元资金迅速到位,截污纳管、河道整治等项目按期竣工。

  姜山镇城建办副主任方杰也是一名治水猛将。参与管道闭水试验时,他不慎被窨井盖砸中,伤口流血,仍坚持到试验结束才赶往医院包扎。“破伤风的观察期还没到,你不要命了呀!”不顾医生的劝告,方杰头也不回地返回工地。在他和同事努力下,姜山镇建成污水管网43.89公里,与宁波南区污水处理厂实现无缝对接。

信号灯:看实干,论实绩

  “辖区内共有63条河,总长度为67.5公里,水面面积达170万平方米,平均深度约两米。”现任海曙区副区长的卜明长,有一本烂熟于心的“治水账”。这位出生于1975年的年轻干部,从浙大毕业后直接进入市人大机关工作,一度对基层工作不甚了解。

  自去年开始担任区“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卜明长就奋战在治水一线。为找出污染源,他走遍38个老小区及沿河小型餐饮店、汽车店、足浴店。“老小区雨污分流问题没有解决,河边小型商铺污水直排入河。”调查报告中,他记录下实地查找污染源的情况。随后,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海曙区雨污分流工程扎实推进。截至目前,海曙区已整治黑臭河7条,垃圾河30条,完成7个老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整治违法排污的“四小企业”752家。

  和卜明长一样,在一线考核的引导下,各级干部的工作重心向一线倾斜,不少人积极争取到基层工作,一些怀抱事业理想的年轻干部,由于缺少基层锻炼,更是希望在实干中获得历练和成长。

  鄞州电镀城的整转关停工作中,活跃着4位“85”后的身影。“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些没经验的后生,到底行不行?”质疑声中,这群年轻的后备干部,各带领一个小组埋头苦干。企业谈判、政策把关、接访群众,桩桩件件都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最终,他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治水答卷:半年内,电镀城内50家涉污企业全部关停。他们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其中1986年出生的曾徐,被提拔为龙观乡妇联主席。

  “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干部绩效考核的重点。”宁波市委组织部专项考察组组长表示,不唯GDP论英雄,讲政治、守纪律和干部一线工作实绩,才是组织部门的考察要点。

  全新的干部考核机制,不但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更推动了治水工作的扎实开展。

  截至2014年底,宁波市已累计清理垃圾河282公里,提前两个月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治理黑臭河619公里,达到省里下达任务的600%;封堵排污口1202个,清淤449万立方米;130公里长的甬江防洪工程全线开工,达到省里下达堤防整治任务的140%。

风向标:上一线,去赛马

  “在治水一线,许多干部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这让我们对干部选拔方式有了新的衡量尺度。”市委组织部专项考察组一位成员说,专项考察中,实干型干部纷纷涌现。

  方门江是奉化尚田镇的主要河流。近10年来,江边陆续办起养殖场,污水直排入河,河水变得黏稠发黑,夏天更是恶臭难闻。时任尚田镇镇长的吴生莲向群众承诺:“半年内一定治出成效。”随后一个月,她带领镇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水账、谋出路。为确保转产农户的收入,镇里出台政策,对限期自拆人员每人补贴4000元再就业培训金,还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岗位。经镇村干部细心工作,28家养殖场提前4个月完成拆除,方门江水质从劣五类上升为三类水。

  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副院长仇丹,将学术特长挥洒在治水战场上。2013年9月,他在镇海区九龙湖镇挂职任党委副书记时,主动参与“五水共治”工作,与宁波工程学院绿之队志愿者联合打造全区首个“水质档案”,编纂了一本出自民间组织的镇级水质报告。经实地勘测,他在重要河流交汇处、山塘水库附近、工业园等位置设立56个水质取样点,以获取水质变化情况、污染源等信息,动态掌控全镇水质变化情况。

  一线考察是导向,奖优惩劣是手段。一个多月后,专项考察组形成了考察报告,对各个县(市、区)分管领导的治水工作作出评价,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

  慈溪市委常委、观海卫镇原党委书记陈杰锋,带领基层干部,70天内开展废塑料集中整治行动92次,拆除违章搭建7万余平方米,后被委以重任,转任慈溪市常务副市长;北仑区新碶街道原党工委书记魏建根,多方筹措资金1.65亿元,对认领的岩河等辖区内29条重点河流实行“一河一策”专项整治,实现了城乡截污管网全覆盖,被提拔为奉化市委常委。

  “深入一线考察干部、选拔干部,就是以实绩论英雄,让实干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发挥‘指挥棒’作用,更有力更有效地服务助推中心工作。”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立平说。

  2014年,宁波市县两级党委对治水表现突出的部门、乡镇(街道)和干部个人,一一记录在档,给予重点关注。其中,27人被提拔,18人转任重要岗位,30人被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而两名因治水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的干部,则被组织约谈。

  ■ 专家观点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郭亚丁:宁波市委组织部实行的这一干部考察制度,有助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调动党员干部奋战一线的工作积极性。对干部的考核,组织部门应把专项考察和日常考察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并不断完善干部考察的具体办法。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主战场上辨优劣 2015-01-15 浙江日报2015-01-1500014;浙江日报2015-01-1500015;浙江日报2015-01-1500016;浙江日报2015-01-1500013;浙江日报2015-01-1500019;浙江日报2015-01-1500022;浙江日报2015-01-1500023 2 2015年0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