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专版

文章导航

引得清流入三江 产业提质惠民生

“治水”使命的龙游担当

  引得清流入三江 产业提质惠民生

  “治水”使命的龙游担当

  陈爽 龙游报道组

  2014年,龙游人最大的体会是母亲河——灵山江变洁美了,从三类水转为二类水,散布于境内的社阳溪、罗家溪、芝溪、模环溪、塔石溪等溪流恢复了澄碧和灵动,垃圾河在龙游不见了,衢江出境水合格率达100%。龙游人将汩汩清流送入了钱塘江,兑现了向全省人民作出的“一江清水出龙游”庄严承诺。

  顶着“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竹子之乡”的光环,承担着钱塘江上游、衢州出境水最后一道屏障的生态使命,寻求“上游吃饭、下游喝水”的平衡,意味着龙游的“五水共治”战役,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一滴水折射经济发展质量,一条河看出生态转型水平。”县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的论调,已成为龙游上下的共同认知,一道“五水共治”的时代命题,龙游人用多种方式巧妙解答。既做污染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又做环境改善、产业升级的加法和顺民心惠民生的乘法,“破”旧产业的局,“立”新业态的势,“治水”与“转型”相得益彰,这其中力度的把握和分寸的拿捏,考量着管理者的智慧和龙游人的凝聚力。

  以“治水”为支点,撬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自我的有机更新,龙游,迎来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裁汰生猪,由一变多的富民思路

  在龙游民间,流传着一句俚语“穷不丢书,富不忘猪”,生猪养殖产业在龙游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2013年,龙游生猪养殖户1.3万余户,生猪饲养量高达220万头,产值达20亿元,居于农业总产值中的“翘楚”地位。

  可观的产值背后,则是“高额”的负面效应:在农村或郊区,曾经猪圈遍地开花、猪粪乱排乱放,高密度的养殖、低水平的处理,使生猪养殖成为龙游第一大污染源,全县环保信访案件中1/3涉及生猪养殖污染;环境污染也影响着食品安全,一部分病死生猪被随意丢弃入河,甚至非法流入餐桌,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道难题。

  负面效应刺激着龙游人的神经,养猪富农与绿水青山不应该是矛盾的存在,二者和谐共存才是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猪”,龙游县启动了全省史上最严厉的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措施,先后出台《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意见》、《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及产业提升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划定4个禁养乡镇和11个宜养乡镇,并在宜养乡镇按行政村划分禁限养区;关停或拆除落后的生猪养殖场(户),与之相配套《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资金补助办法》、《关于开展违法建筑和农业设施用房拆后土地整治实施办法》,给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作为关停拆除补助款;927家规模养殖场实行“一场一策”,严格按照工业化治理、生态化改造和无害化处理要求开展自主整治。

  龙游的生猪养殖场(户)减少了1.2万余户,生猪饲养量削减了百余万头。在打响如火如荼的“拆、改、治”攻坚战的同时,一篇出脱于传统养殖业的转产转业好文章在龙游大地写成,不胜枚举的龙游农村转型故事跃然纸上:

  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九号牧场”在浙商所挂牌上市了,是迄今为止浙商所首个生鲜品种,也是国内首个在公开市场运用即期交易模式上市的生猪产品;社阳乡、沐尘乡推广“基地+农户+合作社”中草药种植;石佛乡34户养殖户转向发糕、榨油、高山蔬菜等行业。

  龙游还依托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建成全市首个以生产有机稻米为主的小王姜“百分百纯生态农场”,15家企业(合作社)签订有机食品认证协议,签约认证面积6700余亩,6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

  水清了,岸上的风景美了,美丽乡村恢复到记忆深处的模样。社阳水库上游的6个村子成为“无猪村”,几年前销声匿迹的石斑鱼又重现水底;横山镇建成“天池荷花”3A级景区,仅莲子一项,带动农民增收2500多万元,昔日的“黑臭产业”正走在向“美丽产业”华丽转型的道路上。

  打破传统的一产发展局限,拓宽农民致富的多样化路径,变的是产业的质量和数量,不变是发展的决心和脚步。在龙游农村,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逐渐从转型中尝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共赢”的甜头。

提质转型,一根毛竹的产业延伸

  龙游,被誉为“中国笋竹之乡”,面积达43.5万亩的庞大毛竹林,孕育出以“竹”为核心的产业链。尽管处于炭化(蒸煮)篾业产业链的最末端,龙游南部山区的竹农们依然以一根小小的毛竹为题材,做足了致富文章:中间部分炭化(蒸煮),两头烧竹炭,竹枝做扫把,下脚料作炭化(蒸煮)燃料,整根毛竹被“吃光榨尽”转化为经济收入。

  然而,由此衍生出的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早上晒个衣服,晚上收来黑尘!”原本山清水秀的龙南山区经常黑烟滚滚。原来,炭化篾生产企业的锅炉烟气未经水沫处理便任意排放,让周边群众怨声载道。另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则证明炭化篾产业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龙游有70多家炭化篾、蒸煮篾加工企业,每年排放炭化废水3万吨、蒸煮废水6万吨,COD含量浓度分别高达6万、2万,有毒物质达10多种,而龙游现有工业污水处理能力仅在500个COD浓度内。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否则发展将难以为继。”龙游县管理者清醒认识到隐藏在产业背后的环境陷阱,“守护青山绿水,就是造福人民。”与“五水共治”一脉相承的炭化篾污染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原有炭化设施全部拆除,对不同情况企业开出“针对性”措施: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全面停产,经整治验收仍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关停,对关停拆除或自愿退出的予以补助,对整治后废水(气)不能达标且不愿自行退出的依法取缔。

  在环保倒逼的同时,转型引导工作同步开展,炭化篾企业纷纷“抱团取暖”,或改进新工艺,或上马新项目,成为龙游炭化篾产业转型的一大特色。

  不久前,在龙游县环保局、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由超裕公司负责人傅金根牵头的炭化篾污水处理工艺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试验中的炭化篾生产污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从原先好几万毫克/升降至100毫克/升以下。”傅金根说,这项筹资200多万元试验新型炭化篾排放水处理工艺流水线,承载着他和当地7家同类企业的共同期待。如果试验完全成功,技术真正成熟,广大竹农将迎来产业发展史上的另一个“春天”。

  “腾龙”即将上马3万吨竹疏解坯板生产线项目,年消耗5.4万吨原竹。公司副总经理张胜先算了一笔账,竹疏解产品主要用于制作集装箱底板,只需经过截长、去除竹青、开片、疏解、烘干、拼版等6个环节,省却了炭化环节,竹材的利用率接近百分之百,可为竹加工企业增收970万元。目前,已有16家竹加工企业有意加盟,其中就有7家本地炭化篾生产企业。

  溪口镇扁石村桥头村自然村民尹春祥看到了新“钱景”。最近,他拿到了200个蒸笼的订单,此前已经退了500多个蒸笼的订单,“一天最快做六七个,也赶不上订单飞来的速度。”尹春祥说。做蒸笼是桥头村的特色手工艺,从毛竹到蒸笼柄的选择都很考究,尽管炭化篾整治给当地毛竹产业带来冲击,回归传统工艺不失为转业增收的好途径。小小竹蒸笼蕴含着大市场,该村村支书杨晓平盘算着,把因炭化篾整治失业的村民组织起来,让村里的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解决毛竹销售难题。

  一边是严苛的整治机制,一边是不遗余力地积极引导,怀着对传统产业转型期盼,龙游为毛竹产业留了足够的退路和发展的空间,让“毛竹富民”的发展愿景不打折扣,也使龙游在推进炭化篾整治中呈现出独有的和谐:有69家炭化(蒸煮)篾企业申请自愿退出。

干群齐心,开创绿色治污新模式

  时代发展至今天,对生态环境的反省和呵护,逐渐成为当代人的共识,与其有关的统筹工作总能唤醒人们朴素的自然情怀,凝聚牢固的民意力量。在龙游,干部与群众的心因“五水共治”而凝聚在了一起,成为拓宽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新模式的源动力。

  最让龙游干部群众感到自豪的,是“五水共治”中探索出的“四大模式”,即: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开启模式”、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处理的“贺田模式”、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的“集美模式”等,它是展现龙游干群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创新意识的“窗口”,曾获得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认可。

  位于小南海镇龙丰村的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沼液再次发酵产生液态有机肥,沼渣生产固态有机肥,有机肥回田用于种植农产品和饲料牧草,达到了综合利用的效果。

  全县建成沼液池1.5万立方米,铺设沼液管网1万亩,将养殖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果蔬、茶叶、毛竹等种植基地,在园区之间构建中循环;在家庭农场,则采取“猪—沼—作物”农牧结合模式就地消纳,实现内部小循环。由此,一条“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县域大循环链基本成型。

  联合“回归浙商”郑灿创办的浙江集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龙游县在全省率先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创新“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运行机制,实现了多方共赢。自去年3月1日运行以来,140万头生猪纳入统保,处理病死猪38.5万余头,全县病死动物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保险理赔准确率达到100%,从源头解决病死生猪随意丢弃或流入非法加工销售渠道的问题。

  在“无猪村”大街乡贺田村,垃圾能够追查到户到人。在村支书劳光荣的倡导下,当地群众把垃圾袋编号分类,给垃圾“身份证”;定时定点投放,给垃圾制定“行程表”;定期督促检查,为农户排出“清洁榜”…… 真正做到“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如今,“贺田模式”逐渐在衢州全市推广,单个“盆景”已演变成一道道“风景”。

  “五水共治”的生态大考,其解法并不局限于一种,智慧的龙游人巧妙应对,将铁腕“治理”与“转型”故事交织成对“五水共治”的深层注解。“清柔的灵山江缓缓流淌,丘陵河谷蛙鸣蝉唱,环形道路连接着村子和外面世界”,在青山秀水深处,美龙游、富龙游、强龙游迎来了绿色发展新的一页。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7 “治水”使命的龙游担当 2015-01-15 浙江日报2015-01-1500007;浙江日报2015-01-1500009;浙江日报2015-01-1500010;浙江日报2015-01-1500013;浙江日报2015-01-1500015 2 2015年0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