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天下·看时事

莲都水养福地的美与真

  文/仇欢 徐煜军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万物,状态万千,有着难以言说的美,或柔情、或雄浑、或静止、或奔腾……

  八百里瓯江最瑰丽的河段边,有一块形如莲瓣、盛产莲子的沃土,那就是莲都。其名优雅,本是盈盈水中盛开的莲花,与水之缘可想而知。

  世界水利史上第一座拱型堰坝、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的通济堰,早已融为它的血脉。从历史深处款款而来的莲都穿越千年,青山未改,绿水长流。

在水一方 流淌千年的诗与画

  瓯江是一条特殊的江,它没有路标,山水织就,缀满诗篇与华章。历经千年,在沧海桑田间,仍是灵光流转。处在瓯江最美河段的莲都,自然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古往今来,莲都人喜欢水,也善用水。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了秋月春风。”位于瓯江中段的“古堰画乡”,曾经有过日竞千帆的古代繁华。千帆过后的“古堰画乡”今日已洗尽铅华,从容而静谧。“古堰画乡”的美,就在于没有历史的重荷,也没有香烟的弥漫,更没有刻意的喧嚣。山与水、人文与自然塑成了它的丰润与美轮美奂。

  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通济堰,建于南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为中国五大水利古堰设施之一,它的建成使曾经十年九灾的碧湖平原成为莲都乃至丽水的一大粮仓,泽福至今。

  莲都的所有生灵,日子过得安然若素,是受惠于悠悠清水的滋养。

  大港头村是龙泉溪和松阴溪的汇合处,自古是水上交通的枢纽,早在唐宋时期,勤劳而聪慧的乡民们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傍水筑屋猎渔而居,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商埠重村。临水而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街,一直保持着明清建筑的风格。诗人陶渊明笔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田园风光在这里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农民枕水而居,这水就是瓯江。那山、那水、那农家,大自然赋予这里太多的灵气。

  这里也是巴比松油画发祥地,整合通济堰、瓯江风光、巴比松油画等元素,“古堰画乡”以其原生态令艺术创作者们无比向往。“画乡一条街”便是“古堰画乡”的核心地,画乡的浓郁氛围,让这里的孩子和老人也纷纷拿起画笔,其美丽招牌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艺术类考生前往练笔。据了解,目前景区有40余家企业入驻,油画企业总产值从2010年300万元增长到2014年1550万元,年接待写生创作的画家和学生超过10万人次。

  沿着村庄行走,沿途可以看到瓯江如一条碧绿的缎带,波澜不惊地向远方伸展开去。在通济堰流向碧湖平原的古河道边,一条通济古道颤颤悠悠,诉说着变迁和坚守。

  瓯江上跨越千年的浆声欸乃,靛蓝的江水在清凉的夜空下,轻轻弹奏出水乡的悠悠夜曲。

  在莲都行走,对于水的理解,关于水的畅想,又何止这一处。一场关于水的复苏运动,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正风生水起。

乡村治污 梦里故乡的回与归

  在莲都,一个个美丽乡村,一如莲花般渐次绽放。由点及线,串出“瓯江滨水景观带”、“风情东西线”、“括苍古道线”几条美丽乡村风景线。

  与大港头镇大港头村遥江相望的是碧湖镇堰头村,走进村口整洁的石板路,千年古沟渠倒映出千年古樟群一片墨绿,衬托着巍巍古堰的纯朴自然。谁能想到,如此清幽雅致之地在数年前,曾经是猪圈、茅坑遍野,污水横流之处。镇里先后实施了村庄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在乡村的道上,或鹅卵石路或水泥路。路边的垃圾箱,一定是配合村落整体色调的,箱顶上还种着各色花草。莲都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5项工程为重点,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健全了农村保洁长效机制,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整体性蜕变。大港头镇西坑口村生态江南民居,利山村民族特色村寨,省级历史文化村、丽水十大养生长寿村雅溪镇西溪村等一批特色村、生态村脱颖而出。

  2014年,莲都多措并举,发力冲刺,顺利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继出台《莲都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管理操作规程》、《莲都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在“五水共治”年度考核中,提高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考核分值比重。同时,将农村生活治理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对村干部的考核内容。

  莲都农村治污把难点变成亮点。结合“五水共治”工作,编发《“五水共治”法律知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手册》等政策性宣传资料2万本,工作推进深入人心。

  自从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里的污水通过铺设污水收集管网,流到新建的人工湿地系统,经过厌氧池和人工湿地的植物净化后,污水变成了清流。

  不仅如此,人工湿地里所栽种的水生植物具有极佳的观赏性,与乡村田园景致自然融合,相得益彰。

  如今,经过整治的小山村如颗颗珍珠,星罗棋布地洒落在莲都的不同区位。一批又一批新的生态乡村,相继绽放。“如果你有机会走进利山畲族村,就会看到粉壁黛瓦的仿徽派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清澈溪水曲曲弯弯、潺潺而流。”当地农办负责人吆喝着,言语中除了一份自豪,更少不了的是自信。

  据了解,利山村是当地一个有着500多年建村历史的畲族古村落,目前居住的大多数为畲族。2009年以前,村民多靠种地为生,年收入非常微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土地荒废严重。村庄里基本为泥瓦房,危旧房居多。2009年,利山村决定实施新农村改造项目。四年多以来,全村共拆除危旧房面积13000多平方米,以“小青瓦、马头墙”徽派建筑特色为主基调,新建房130多间,农户新建房率接近100%。新建后的村庄,道路宽敞,风景优美,同时墙体上凤凰等图案还突出了民族特色。

  利山村的美,透着安静的气息。背后靠青山、村前淌清水,古朴典雅的廊桥、繁复别致的民居,处处都是风情。随着游客的增多,利山村的农家乐综合体项目正在不断创新。现在,利山村正逐步把100亩农田、100亩竹园建设成荷花观赏区、莲蓬采摘区、农事体验区;把200间民房建成标准型的星级休闲度假客房;把1000米的河道建成鱼儿观赏区、垂钓区、戏水区、自然水游泳区。

  那些曾经被遗忘在都市之外的村庄,重新焕发了青春。

  | 本版照片由莲都区农办提供 | 策划:浙江日报美丽乡村提升服务中心 | 联系电话:(0571)85310716 杨剑灿 |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6 莲都水养福地的美与真 2015-01-14 浙江日报2015-01-1400020;浙江日报2015-01-1400021;浙江日报2015-01-1400014;浙江日报2015-01-1400025 2 2015年01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