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的士垄断,该喊打否

  废除出租车垄断体制,人民群众有呼声、央媒有发声、业内有创新。可别大部人马都在搭桥过河,只剩下几个既得利益小团体,还在假装摸石头。管理者和出租车公司,别再装糊涂了。

的士垄断,该喊打否

  新年伊始,多地接连发生出租车停运事件,南京甚至演化出少数极端分子的打砸事件。对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大中央级媒体,罕见接连发声。从1月6日始,截至1月13日,仅评论,两大央媒就有7文问世,其中新华社4篇,《人民日报》3篇,直指垄断业态的弊病,高调呼吁打破利益固化的格局,启动改革。

  从业司机成了“骆驼祥子”,利益格局成了“针扎不进”,严控车辆数量成了“饥饿管理”,垄断经营成了“暴利模式”……从央媒严厉口吻中,我们能感受到批判的分量,以及呼吁改革的热切。那么,出租车的垄断经营模式,是不是真的已到了该“动刀”的时候?存废姑且不论,不妨先看看其弊端。

  从司机看,这个垄断局面当然不合理。出租车司机要向公司缴纳“份子钱”。这个“份子钱”重到什么程度?以南京为例,大约在每月7000元左右。按此核算,每一个班次的司机,12个小时连轴转,所挣得的辛苦钱,其中四到五成要“进贡”。而“进贡”的理由,就是经营权的垄断。

  而四到五成的“进贡”,又是什么概念?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新生的“专车服务”中,同样的司机,每做一单生意,却只需给公司送出20%的分成。当然,出租车公司会说,我们有管理成本。但是,对不起,媒体的调查显示,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成本实际只占“份子钱”两成。如此暴利,也就无怪乎新华社以“骆驼祥子”寓意出租车司机了。

  再来看乘客。垄断之下,大多数城市牢牢卡住出租车投放数量,这被《人民日报》评论为“饥饿管理”,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打车难。而各大城市对出租车数量的控制,夸张到什么程度?以北京为例,1994年出租车数量就是6万辆左右,可是20年过后,今天还是6万辆左右。当然,管理部门数量管控的一贯理由是“防止增添城市拥堵”。但这究竟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决策,还是为了维护运营牌照的畸形投资价格,以及维护出租车公司投入产出的高性价比?对此,公众普遍存疑。

  一种管理体制,如果社会各种力量都对其不满,其解体自是必然。现在看,司机和乘客显然都不满,但为什么垄断体制还能长期存在?这就不能不谈到第三方——政府管理部门和出租车公司。尽管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本身就面临运动员和裁判员兼于一身的质疑,但垄断对他们的益处是显然的。问题在于,垄断之下的管理效率究竟如何?出租车司机社会保障的欠缺,自是不必多说。而服务质量方面,司机开车过程中的抽烟、玩手机、打电话已是见怪不怪,在不少城市,火车站、景点附近择客而载现象,更是多年顽症。每每面对出租车公司收取高额“份子钱”的底气,笔者总止不住想问一句的冲动:垄断体制为你们提供了诸多管理便利,但你们究竟用它来干了什么?

  出租车的垄断经营要不要废,可以论证,深入调研。但是,问题关键在于,在人民群众有呼声、央媒有发声、业内人士有创新的背景下,可别大部人马都在纷纷搭桥过河,只剩下几个既得利益小团体,还留在河里假装摸石头。出来混,迟早要还。俗话说得好,做了老板发了财还富不过三代,难道你还想把持出租车运营的权力,世世代代啃下去?这一口上好浓汤,你还要独享多久?该松口了!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的士垄断,该喊打否 2015-01-14 浙江日报2015-01-1400020;3757502 2 2015年01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