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京大戏揭开一段感人肺腑的抗战故事
寻找当年东极英雄
本报杭州1月12日讯
记者 刘慧
清晨,舟山东极列岛海边,健壮的渔家小伙在码头上搬运海鱼虾蟹。突然,海上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远处海面霎时浓烟滚滚,不时传来密集的枪声。正在织网的渔家姑娘惊讶地发现,海上陆续漂来了许多洋货,还有金发碧眼的洋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天,一部根据抗战时期舟山东极岛百姓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故事而改编的京剧大戏《东极英雄》,正在浙江京剧团排练厅上演。
那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随后对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发起进攻。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驻广州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指挥第38师团越过深圳河攻占香港,迫使英国殖民总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日本政府决定将在香港投降的英国战俘送到日本做苦力。于是,1816名英军战俘被押上了日本“里斯本丸”号轮船送往日本本土。航行至舟山群岛东极列岛外海时,“里斯本丸”被美国潜艇发现并用鱼雷击中,冒着浓烟的“里斯本丸”慢慢沉没。日军派出军舰赶到出事海域,将船上的大部分日军做了转移,却将船中关押英国战俘的船舱舱门紧紧封死,想让战俘全部葬身大海。战俘们全力击撞打开舱门,跃入大海奋力逃生,向着东极列岛的各个岛屿游去。日军丧心病狂,竟然开枪射杀了不少落水战俘。
东极岛上沈平生、唐阿良等渔民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烈情景,他们迅速开始行动,驾着小舟陋船,奋力营救绝境中的英国战俘,最后在风浪中救起了384名战俘,并将他们接到渔村救助。善良的东极人拿出珍藏的鸡蛋和鱼干来招待他们,取出御寒的衣衫救济他们,可谓是倾其所有。
然而第二天,200多名日军乘着5艘舰艇包围了东极列岛,在岛上四处搜捕英国战俘。英国战俘与渔民们结成生死之交,和日军殊死搏斗;中国渔民利用海岛上的悬崖、涵洞,以手中的鱼叉、棍棒和武器精良的日军周旋,一些渔民为了救助英国战俘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但敌强民弱,许多英国战俘再次被日军抓走,仅有詹姆斯、伊文思、法伦斯3名英国人,被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藏匿在青浜岛偏僻幽深的“小孩洞”中得以逃生。后经多方辗转,在舟山海上抗日游击队的帮助下,经舟山沈家门、宁波象山一直护送到了四川重庆,并通过国民政府重庆电台,向全世界讲述了惨无人道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将日寇屠杀战俘的暴行公诸天下。詹姆斯等人劫后余生,回到了英国。
为真实再现这段历史,编剧翁国生和黄先钢近日率主创团队坐着颠簸起伏的海船,顶着刺骨的海风和大浪,登上了中国最东边的海岛东极岛进行实地采风考察,深入当地普通渔民家中,收集宝贵的历史创作素材。茫茫海上,偏远渔村,浙京人与渔民老乡手拉手、面对面、心连心。
东极地处舟山群岛最东端,当地人有句话“东极无风三尺浪”,形容自然条件恶劣。翁国生说,他们在考察东极庙子湖岛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程徒步采风,让所有创作人员体验了海岛生活的各种艰辛。顶着大风,他们来到当初中国渔民帮助3位英军战俘藏身避险的另一个海岛——青浜岛。上岸后,青浜岛“小孩洞”四周满眼尽是荒芜的岩石堆,人烟稀少,当年英军躲藏的“小孩洞”非常狭窄,小到只能挤下几个小孩。
“面对惊涛骇浪,我们顿时有了历史的穿越感,心中更是感受到了当初东极渔民勇救英国战俘的万般艰辛和困难,这中间传递出的是怎样一种无私情感与人性力量!”翁国生在厚厚的导演札记本上写道,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体现生活本质的真实作品。
由于前期采风深入,目前剧本已经全部创作完成进入创排阶段。浙京人表示,舟山渔民的真诚感人之举,将永远铭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恢宏历史篇章中,舟山渔民的善良率直之情,将永世珍藏在英国民众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