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陈全夫:

西沪港边新生活

  本报记者 应磊

  县委报道组 俞莉 陈光曙

  新年初,象山西沪港海风如割,陈全夫的养殖场里,海带苗散发出阵阵咸鲜。昏昏灯火下,记者和陈全夫一家算了一笔“年账”。去年,他从渔民转型成为海洋牧人,开启了他全新的一年。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大转折:大半辈子的捕鱼生活因为拆船而停止,这让我感到茫然。虽然我也意识到,西沪港的鱼虾越来越少,单纯从事捕捞已经穷途末路,可是路在何方?

  靠海还是得吃海,西沪港常年风平浪静,以农场模式开展规模化养殖海带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这一想法与我的老伙伴袁杨德一拍即合,我们共同出资20万元准备大干一番。

  8月,船拆了,我断了打鱼为生的念头。买齐绳索、泡沫,上山伐竹,一切能省则省。到了11月,一切准备就绪,跑到福建买来笔尖大小的海带苗,水汪汪漂浮在水中,我似乎看到下一年的收成。

  细细密密的海带苗需下海培育,这让我有些紧张。海带苗附在竹竿上,漂浮在海面,成了朝思暮想的对象,生怕刮风下雨把我的苗儿给吹走淋坏了。一有时间,我就撑着筏子跑去瞧。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28天过去了,海带苗已经长成笔杆长短了。周边的老养殖户来看了,说我们培苗很成功,长势良好,茁壮有力。我和我的伙伴高兴坏了。

  培苗成功,就要收上来分拣,嵌在绳上,再次下海养殖。那已经是12月,西沪港的海水已经冷透,海风猎猎,直接吹进骨髓。15日放苗开始,海带苗需要人工镶嵌在绳上,才能下海养殖。我们以200元一天的人工费请了8名工人帮忙。每个人的手指都长起冻疮,肿得像馒头,这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海带养殖成功。

  冬季西沪港的凌晨,没有人比我更熟悉。投苗开始的日子,我就没睡一个囫囵觉,早上4时,天还漆黑,我就撑着筏子出海捞苗。虽然忙得天昏地暗,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反而以前出海捕鱼,提心吊胆,深怕捕不到鱼。

  现在尽管忙碌,但我每天可以看到海带在一天天生长,漂在水中,柔软的线条美极了,这就是我的寄托,我的希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种后,一定会有收成,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内行人说,我养殖的这300亩海带,收获后可以卖30多万元,我很激动,这不仅可以收回本钱,还能扩大规模。

  从传统渔民到现在的规模养殖户,再也不用听天由命。海洋渔业局也会帮我们拓展销路,对于未来,我很有信心。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西沪港边新生活 2015-01-13 3754474 2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