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年账:分分厘厘说改变

——遂昌三仁畲族乡好川村农民周月根一家的收支账

  站在2015年的起点,回望过去一年。猜想,这一年的浙江农民,有怎样的改变?

  过去,每个农民手中都有一本账本。家庭的每笔收入、每项开支,大到建房娶亲,小到一针一线,进进出出,分分厘厘都会被记得清清楚楚。一年年的账本堆叠在一起,每一页、每一行都带着泥土的芬芳,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打开账本,窥见悲喜交杂、苦乐相伴的过去。柴米油盐的物物交换,横七竖八的潦草数字,是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

  每个时代的视角不一样,做的事不一样,但核心的东西不会变。虽然当下,很多农民已经没有了随收随记,随支随记的习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年账回望,为过去的一年给出一个相对中肯的总结。

  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的浙江农民,处在转型的社会发展洪流中,注定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忍痛放下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营生,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抛去旧式农民囿于乡土而产生的安全感,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什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是追赶还是被落下?

  我们选取了浙北长兴、浙中武义、浙西江山,浙西南遂昌、浙东象山共五户家庭,算一算2014年的年账。

  大努力里,有他们的小幸福,便是这一年的酸甜苦辣。

  本报记者 许雅文

  县委报道组 肖靓

  种地人,一年从年头忙到年尾,追逐着气候和雨泽,即使到冬闲季也不停息。小寒刚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来了。早晨7时,当城里人趁着朦胧的日光再偷一会儿懒时,周月根和父亲周根仁准备上山挖冬笋。为了一家人更好的生活,周月根紧一紧衣领、背起锄头,穿过清晨干冽的寒风,消失在蜿蜒的山路上。

  周月根,今年37岁,是遂昌三仁畲族乡好川村际上自然村村民,他和父亲、母亲、妻子、11岁的儿子组成了幸福的五口之家。翻开这一家2014年账本,收入约22.15万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38.4%,周月根欣喜于一年的收获;支出约26.52万元,超过了2014年的收入。

  “2014年的年账,值得好好记录。”周月根告诉我们,家庭支出超过收入,这是第一次。临近年关,这样的“赔”,在周月根脸上寻不到任何苦闷。用周月根的话说,几年来持续稳定的收入让他这个山里人也学城里人来了一次超前消费:购入新机器,扩大再生产,改善生活,忙得热火朝天。

  沏上一杯自家制的香茶,在茶叶翻滚、腾挪、与水的纠缠中,我们循着2014年的账本,翻看周月根家这一年的点点滴滴。

  辛苦一年,收入增三成

  收入22.15万元,这个数字里凝结的是一家人全年无休的辛勤。

  “记得刚过完年,2亩乌牛早茶园就已经到了采摘的时候了,采茶工真难找。”别人还留恋在浓浓年味的热闹中时,周月根已经和妻子开始找人帮忙采茶。“雇工在忙,我们也得忙着。农村人,是不可能完全雇人,自己当甩手掌柜的。”

  乌牛早刚刚采摘结束,6亩的白茶就紧赶着来了。“大家都知道,清明前的茶叶市场,是一天一个价。”周月根和妻子还有父亲连续20多天没睡过一个踏实觉;母亲则整天围在灶台前,等待他们的饭菜被热了又热。

  “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过得黑白颠倒。”周月根说,这样重复而高强度的劳动,在春茶季是常事。总有几户人家的灯,彻夜地亮着,远远传出翻炒茶叶的窸窸窣窣声。

  炒茶的夜晚,周月根就在想,清明前卖出好价格当然是好事。过了清明,价格掉得厉害,卖出的价格还抵不上人工,很多茶农索性不采了。“真正爱喝茶的人,还是喜欢清明之后的茶叶,有味。”

  “对,做茶叶加工!”2014年前,这个海拔600米的自然村并没有自己的茶叶加工机,想要加工龙井茶,要沿着康庄路下山四五公里,到好川村去。于是,2014年3月,周月根购入了10台煸茶机,就这样,际上自然村的茶农都来这里加工龙井茶。清明后,茶叶加工成为周月根一家的生活重心。

  “苦,真是苦,还得干。”茶事结束后,迎来春耕,周月根种上了四季豆,夏天砍毛竹,秋天再种一茬四季豆,冬天挖竹笋……在追逐时令与雨露的路上,周月根把时间逼得很紧,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的时间间隙。多劳多得,是这个朴实的农人最简单的想法。点点滴滴的汗水化成一年的收成。

  生活改善,支出需求大

  支出26.52万元,与其说这是累积的财富带来的底气,不如说是对自己靠双手能让未来更好的自信。

  “卖春茶赚了钱,我给家里添了台电脑;茶叶加工机器一开,我换了一辆车。”2014年,每每有收入,周月根都毫不含糊地花了出去。

  周月根觉得钱花得应该,“买农机、买车,是为以后赚更多的钱做准备,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嘛!”

  三层粉红色的砖瓦房前,停靠着一辆崭新的比亚迪S6越野车,旁边是出力6年的黑豹小货车。“这辆车是去年3月份买的。清明后雨水多,小货车没遮挡,运送茶叶到市场的路上,万一淋了可是要影响价格。新车后面宽敞,能放下好多袋茶叶。”周月根最在乎的还是服务生产的功能,我们都被他实在的想法逗乐了。

  一楼门厅的墙上,挂着妻子毛灯球的十字绣:一幅“家和万事兴”,一幅“年年有余”。这是女主人对家庭美好生活的期盼。“城里人都时兴超前消费,加工龙井茶的钱还没到,我就给妻子买了一条金项链。”周月根说,赚了钱就是要改善生活。

  走上二楼,我们来到主人的客厅、卧室,才知道周月根今年添置的东西真不少,格力空调、台式电脑,一一置备齐全。

  “去年家里还多了个领工资的。”周月根指的是父亲周根仁。年满花甲的父亲,从2014年2月起领上了每个月140元的养老金。

  “父母身体健康,儿子也不需要操心,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一心向前奔。”周月根说,家里人看病也就是个感冒发烧,花不了几个钱。父亲下地干农活还是一把好手;母亲帮忙料理家事;儿子在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读五年级,每年只需要交700元的住宿费,学校管吃……

  听周月根说着话,我不经意瞥到,屋内的墙上,贴着的2014年年历已经泛黄,更显一旁新贴上去的2015年年历,光洁透亮。

  心忧来年,祈盼好年景

  “都说农业靠天吃饭,可我觉得不能只是被动接受。”周月根说,这是2014年我的教训,也是新一年的经验。村里有些茶农种的乌牛早比较多,2014年2月就损失了两三万元。原来就在乌牛早将要采摘时,天气忽然降到了零度以下。看着被冻坏的茶树,周月根连连摇头说:“那时真的什么办法都没有。”

  “不是可以覆膜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周月根摆摆手:“山下的茶农覆膜的多,可在我们山上,低温真的来了,覆膜也没用。”

  周月根的茶树也被冻坏了。料峭的春寒,寒进了茶农的心。“足足等了一个多月,茶树才恢复过来,可是那时再采茶,价格已经下来了。”

  “还有六七月份时,那一下就下不完的雨,和长达一个月的秋旱。”周月根说,为此,他种下去的四季豆不是被水淹就是被渴坏了,“品质不好只能低价卖了出去,要不我还能多赚四五千块钱。”

  “山上没有水,附近小水库蓄不了多少水,遇上大旱时只能干着急。”周月根告诉我们,虽然期盼风调雨顺,但还是要想办法,也许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周月根悠悠地说道。

  寻求改变,希望在前头

  冬至以后,遂昌县城里的年味渐浓。冬笋的价格也随着春节的临近水涨船高。可是今年,周月根盯着的不再是集市上的价格。从来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没有淘宝账号的他,打开他新买的电脑,学习怎么开网店。

  十几天前,他和父亲挖的50斤新鲜冬笋,以市场价卖给了开淘宝店的表叔。“表叔说我们这里的笋好吃,他就一个要求,新鲜!”往往一大早,周月根就和父亲上山挖笋了,回来立马装车送到县城。表叔卖笋后,所获利润和周月根五五分成,“假如我卖给他是6元一斤,他卖出去是10元一斤,他就给我每斤2元的分成。我觉得这事儿真好!”

  “城里人愿意多花钱买我们山里的东西,土鸡、土鸡蛋,我看都卖得挺好。”周月根说,当看到别人拿着手机,拍拍自己家的土鸡就能赚到钱时,他更加心动了。

  周月根的农药和化肥支出都不多,他多用油茶饼来杀虫,把油菜饼当有机肥。“生态,花钱又少。”

  正是这样生态种植的理念,乡里干部都鼓励他发展一个自己的家庭农场。“我明年就打算多租些地,搞个生态种养的家庭农场。”在周月根的想象里,他的家庭农场里一定要有土鸡和土鹅。

  “怎么能保证你的土鸡是真的土呢?”面对记者的质疑,一向寡淡的周月根急了:“哪能骗人,不是砸自己招牌嘛!”

  即使是农闲,周月根也不流连麻将桌。采访结束,他又坐不住了,“去竹林里转转。”看着年账,周月根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他必将更努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年账:分分厘厘说改变 2015-01-13 3755578 2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