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田野新希望
——我省奔向农业现代化纪事之一
本报记者 杨军雄
通讯员 厉宝仙 卢艳
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歌里,也蕴藏着改革创新的动力;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束缚中,也能找到集约发展的突破口。浙江农业,在一次次改革创新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正从过多依靠资源消耗、资本投入和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转变。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改革赋权、转型强农、治水美村、惠民增收”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制约。2014年,我省高效生态农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稳固基础。
改革投入机制,夯实农业基础
回眸2014年,粮食生产无疑是一大亮点。数据显示,我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00.2万亩,同比增加20万亩;粮食总产量151.5亿吨,同比增加3.2%。
数字的背后离不开我省对耕地红线的坚守。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让浙江这个耕地资源小省面临多重压力。“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省委、省政府改革农业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在全国率先作出了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重大决策,强调像建设保护区一样保护宝贵良田。
2014年以来,全省“两区”新增投入资金121.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新增投入54.7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新增投入67.04亿元。“到2014年底,全省已经建成571.7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42个、3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抑制了土地‘非粮化’和耕地‘非农化’倾向。”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说,“计划到2018年,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15年左右,建成80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
超过百亩的成片稻田、纵横交错的硬化机耕路、高标准的防洪与排涝设施……这是宁波市鄞州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景象。种粮大户许跃进说:“粮食生产功能区目标是旱涝保收、亩产吨粮田,实现后,每亩将增收200元。”
我省还加快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换人”步伐,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破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瓶颈制约。
(下转第二版)
九版刊登《高效生态兴农业》
(上接第一版)
在农机补贴政策扶持下,这几年,龙游县种粮大户董红专备齐了数十台农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一年省工节本十几万元。“双夏不再累弯腰。”看着自家仓库里的各色农机,董红专高兴地告诉记者。
“目前,浙江农机总动力达2460万千瓦。”省农机局局长杨大海说,“不仅种粮,现在就连果蔬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复杂生产也开始向机械化迈进。”
水是农业的命脉。我省近年来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创新工程建设方式、工程产权制度和运行管护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2011年以来,全省完成农田水利投入443亿元。2014年全省共新增旱涝保收面积77万亩、扩大灌溉面积6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8万亩、新增固定式喷微灌27万亩、渠道改造6222公里,全面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农田基础设施改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亩产比面上提高了7.3%。
制度改革创新,促进集约经营
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制约着我省农业发展的步伐。推进农业产权制度、经营方式转变,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一直是我省各地农村改革的一大重点。我省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生产经营组织制度改革、农作制度改革,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
我省对土地流出农户、流入主体、流转服务机构等进行财政扶持、资金补助和推出优惠政策。目前,全省土地经营权流转率已达47.4%。至2014年9月底,全省已有合作社40338家、家庭农场15763家等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我省还创新发展了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在我省首家股份制合作农场——仙居新合股份合作农场,132位入股农户地里的稻谷,由农场统一收购,农户可领到高出政府最低收购价一两成以上的现金收入,还可按股份分享农场稻谷加工销售后的红利。
平湖“新仓经验”推陈出新。我省率先探索试点农民专业、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同时,构建起农村合作经济升级版。
受益于“三位一体”,如今,我省农民参与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大不相同。有的将土地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经营,年收入比过去还多;有的与各种新型农业主体紧密合作闯市场;有的还到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去打工,就地弹性就业。
我省在全国比较早地破题“六次产业”,实施被农民称作农业“接二连三”战略,促进农业产业链从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运销、流通及休闲观光服务业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到目前,已确定了22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坐拥11.56万亩茶园、以茶叶为支柱产业的松阳县,如今尝到发展“六次产业”的甜头。除种茶、加工绿茶外,还开发茶提取物、含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等多个茶叶深加工产品,同时发展以茶园古村为主题的乡村游,全县茶资源综合利用年产值超过3亿元。
革新治理方式,农业更添新绿
2015年新年伊始,农业部和浙江省在北京共同宣布,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
“浙江农业要素在全国并不占优势,农业部选择浙江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试点,与省委、省政府10多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高效’、‘生态’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分不开。”史济锡说。
我省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起步,探索生态循环农业之路。去年,我省全面推进“五水共治”,通过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等工程,加快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调减生猪存栏565.88万头,散养密集区域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50个。全省种植业实现化肥减量3.3万吨,实现农药减量2350.4吨,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以前难处理的养殖废弃物现在成了抢手货。”浦江浦南街道前于村的毛阳岗生态养殖场负责人王艾介绍,存栏7000头生猪的养殖场由于采用了“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猪排泄物成了周边蔬菜、葡萄、苗木种植户的好肥料。
不能让东海无鱼。我省实施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取缔7600多艘“三无”渔船、清理7万多顶违规渔具,保护海洋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在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我省大力建设高效节水和小沟渠、小机埠、小堰坝、小山塘“一高四小”工程,完善灌排体系,逐步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2011年以来,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95万亩,其中喷微灌面积155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2亿立方米。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等问题备受群众关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我省在全国创造诸多“率先”: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全覆盖;率先探索出“一项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张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的监管模式;率先提出“整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2014年,我省农产品质量交出优秀答卷: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