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不手术不化疗,中医调养见奇效

带瘤生存,好心情是良药

  本报记者 郭兴华 通讯员 应晓燕

  冬日的阳光洒在小路上,家住淳安县中洲镇叶村的老余在村里悠闲地散步,等着即将到来的客人。晒着太阳,他身上暖和,心里也暖洋洋。就在老余等待的时候,省立同德医院院长、省名中医柴可群带着学生,驱车 3个多小时来到叶村看望老余了。

  两年前,老余被确诊为晚期胃癌,因为已经76岁高龄,他不想手术和放化疗,希望保守治疗,辗转找到了柴可群。一番检查后,柴可群为老余“量身定做”了一套治疗方案。为了鼓励老余,柴可群还和他约定,只要能活两年,他会亲自上门看望老余。

  两年后的今天,老余做到了,而且身体状态不错。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健康检查后,柴可群又和老余做了个新的约定:两年后再到老余家给他过80岁大寿。

  行医几十年,接触了数不清的病人,但对老余,柴可群的印象格外深刻。老余来自淳安山区,交通不便,来趟杭州一来一回就是一天。对癌症患者来说,至少两周要到医院看一次病,两周一次的车费,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家住山区家境贫困的老余,却是不小的负担。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鉴于老余的家庭情况,柴可群给老余看病的方式也力求人性化。

  柴可群要求老余最初看病的半年留在杭州,每周到医院做检查。半年后,改为每半年到医院复诊一次,做一次肿瘤指标等方面的检查。但是,老余在杭州打工的儿子每两周必须来医院一次,汇报父亲的情况。

  柴可群解释说,因为有前面半年的基础,通过反复药物的调整,已经了解了老余的身体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并且掌握了他的体质和病情,确定了用药的大方向。半年后,老余的病灶没有扩大,也没有出现癌细胞的转移,没有必要再两周来一次医院了,而且回到淳安老家可以更好地调养身体。

  这之后,每两周,都是老余的儿子过来。通过儿子怎么看父亲的病呢?原来,在小余离开前,柴可群都会告诉小余要重点观察父亲哪些变化,来看病前,要问哪些问题。在和小余沟通时,柴可群用的时间,比给老余看病的时间还长,问得非常细致,有不清楚的当场还打电话给老余,在电话里了解病情。

  就是这样的特殊诊疗方式,柴可群时时掌握着老余的最新病情。这样的特殊诊疗,一做就是两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5岁以后,我国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胃癌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的第三位,晚期胃癌的生存期最多不过10个月。老余能够在放弃手术、化疗后和恶性肿瘤抗争两年,靠的是什么呢?

  在中医看来,治疗肿瘤要多管齐下,还需要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的有力配合。老余家住山区,空气清新,环境怡人,吃的都是家里自种的粮食和菜,连豆腐都是自己做的。每天坚持吃一个鸡蛋补充营养,白天吃完饭就在村里溜达,和街坊邻居聊天。查出癌症后,家里一天三顿、繁杂家务,都由老伴揽了去,用老余的话说,“到点就睡觉,天亮才起床,睡到自然醒。”看过当地的生活环境后,柴可群对老余的恢复更添了信心,和他定下了新的“两年之约”。

  得益于医生和家属的鼓励,老余对癌症的恐惧也渐渐消失。心里放下了,饭量就变大了。最开始确诊的时候,老余每天只能吃一小碗米饭,到现在已经能每顿吃一大碗饭了,而且整个人都胖起来了,精神也很好。

  老余的情况让家人开心,也让柴可群的抗癌团队更有信心。其实,像老余这样带瘤生存的患者,柴可群手头有很多。

  “恶性肿瘤和人体并不一定都是你死我活的概念,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可以实现‘和平共处’。”柴可群告诉记者,以老余为例,目前的情况,虽然没有将恶性肿瘤彻底根除,但是肿瘤没有扩大,癌细胞没有转移,这就是“和平共处”。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 柴可群说,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身体无法耐受,可以考虑走中医养护这条路,不一定非要和肿瘤拼个你死我活,通过药物控制和生活习性的调养,实现带瘤生存。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带瘤生存,好心情是良药 2015-01-12 3751310 2 2015年01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