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解读《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

九成居民不懂“健康”

  记者 童桦

  本报讯 为了有效去除蔬菜上残留的农药,蔬菜洗净后还需要用清水浸泡多长时间?妇女从怀孕到分娩,至少要进行几次孕期检查?这两个题目看似简单,却让不少人抓耳挠腮——在“201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它们的正确率只有32%和15%。

  近日,国家卫计委根据这份问卷结果统计,生成了《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和2008年相比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3.8%,农村居民为6.92%,女性健康素养水平略高于男性,25岁至35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最高。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份报告,即国内九成居民并不具备基本健康素养,这一结果不由得让人大为惊讶,也让许多人反问:我的健康素养真有那么低吗?健康素养又包括哪些内容?

  其实,健康素养是一个专业概念,分为六类: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

  “浙江省的健康素养问卷和国家卷一样,从这六大块内容中选取了80道题目,在省内45个城乡进行抽样调查。”省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胡伟说,我省的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也已出炉,“浙江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2.23%,高于国家标准,位列全国前五。”

  不过,尽管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国内平均线,但在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尤其是在基础医疗这块内容中,仍和其他地区的人一样存在着多种问题。

  “基础医疗包括基本药物、如何看病就医、如何服药等内容。在这一块上,我省居民的答卷准确率很低。”胡伟举例说,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许多人都不清楚“社区内被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享受”和“一年内可获得4次免费空腹血糖监测”这两项服务,答对的人只有19.17%。

  “糖尿病健康管理、如何服药等,都不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大家往往忽略了,但这恰恰是比较关键的内容,影响到医疗资源如何合理分配利用的大问题。”胡伟解释说,相对于基础医疗的薄弱,人们对于慢性病的知识却在近几年里呈现高增长态势。

  “这几年,国家开展了‘健康中国行’等健康宣教活动,在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知识和技术应用推广上呈现覆盖面广、宣教深入的特点,浙江居民的慢病素养从2008年的5.45%增长到了现在的15.2%。”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我省也成立了健康讲师团深入到100余个县市区,开展了25000多场健康讲座,还设计、制作健康素养工作包,把各项健康素养的课件、折页送到了各社区和卫生站。

  我省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呈现不均衡的特色,在《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中,宁波以18.67%列第一,绍兴以17.90%列第二,杭州以13.77%列第三。“这主要和目前信息源多且混杂有关,尤其是一些健康网站的背后,有着一些药企的利益,难免会给居民带去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健康观。”胡伟说,为了引导居民建立正确、全面的健康观,我省已经建设了名为“健康教育馆”的网站,“目前日点击率在1万左右,还有名医在线坐诊回答居民问题。”

  胡伟说,树立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并不容易,与居民的学习能力、意愿和知行结合有关,希望广大居民能够进一步学习各类健康知识,加强全面的健康意识。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九成居民不懂“健康” 2015-01-09 3742215 2 2015年01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