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让打假来得更猛烈些

  王庆丽

  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与威胁。但有阴影的地方必定也有阳光,近年来,日渐壮大的民间职业打假队伍称得上是众多打假力量中的一缕强光。

  最近,宁波又出现了一个叫方昌荣的小伙,自曝其过去3个月来的网络打假经历。当打假阵地从线下搬到线上以后,小方发现,原来这片天地更广阔,报酬也更可观。这不,才打假3个月,小伙子已经赚了3万多元,平均下来,比普通白领的月薪还要高。

  对此,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质疑的声音是,明知是假货,可以避免购买,否则就是浪费公共的司法与行政资源。这样的声音,在笔者看来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意味,背后的潜台词大概可以理解为,只要这样的假货不落到自己身上,随它肆意横行,也是无关紧要的。

  殊不知中国有句俗语,叫“上得山多终遇虎”。如果人人都任由假货肆虐,无疑会助长隐藏于后的一系列生产及销售链条。而当这些不法分子手段越发高明、触角越发伸长的时候,谁能确定未来被假货所累的不是自己?

  2014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其中第3条明确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等于为大量存在的“知假买假”的维权行为提供了法律支撑,而此前,无论法学界还是审判实践中,对于此类打假行为是否能获赔都曾存在极大争议。

  如今,随着电商热潮的兴起,一些不法分子伺机转投网络,利用其看得见摸不着的隐匿特性,以低价为诱饵,公然售假制假。于是乎,高仿的电子产品、服装鞋帽层出不穷,甚至有利欲熏心者连奶粉、药品这类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假货也敢于在网上出售。方昌荣这样的网络打假者的出现,无疑给出了一记警示:实体店不得制假售假,网络也不应是法外之地。

  当然,类似零散、自发的民间打假个人或者团体,绝不是扼制假货在线上线下泛滥的根本出路。说到底,消费者的权益最终需要强有力的法治力量和监管手段来共同维护。但是,在确保这种民间维权是有理有据有支撑的前提下,笔者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于当前网购环境的净化以及对于未来加强监管的一种探索,对它多些宽容与支持又有何不可?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让打假来得更猛烈些 2015-01-09 3753506 2 2015年01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