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着力建设全景普陀

  普陀集中了浙江70%海岛品牌性旅游资源。建设全景普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改善人居环境、改善社会民生的有力抓手,更是普陀区委贯彻落实“两美”浙江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也是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海上花园城的实践探索。建设全景普陀,要着重做好“水、绿、城”三篇文章。

  水系灵动、水“映”普陀。努力打造具有海岛特点的“海上水乡”。通过实施源头治污、河道环境整治、景观亮点打造、长效机制构建等环境提升项目建设,推动治污先行与“四水协调”并进,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比如治污水方面,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淘汰落后产能,探索建立排污交易权制度;通过截污纳管等整治城镇污水;注重陆海联动,推动沈家门港等近海污染防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卫生设施改造。同时抓好防洪水、排涝水,从开源引调、海水淡化、管线提升来抓保供水,从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来抓节水。

  绿树成萌、绿“满”普陀。全景普陀要从绿做起,见缝插绿、能绿则绿,拆旧建绿、立体营绿,从入城口开始,通过城市主动脉渗透遍布到工业园区、小区、街道等毛细血管,使绿色成为城市的主元素和主色调。让森林走进城市,建设“森林普陀”,重点开展森林城市(城镇)、沿海防护林、森林通道、景观河道、森林村庄、森林屏障、森林产业等“七大版块”工程建设;让绿道走进群众,精心打造街头绿地、绿化小品;注重线上成系统,重点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注重面上见效果,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对重要区块进行立体绿化、综合提升。

  品质建城、人“居”普陀。生活以城市而美丽,在做好“城”的文章上多着墨。通过谋划打造“普陀湾”、新老联动旧城改造,整体提升普陀城市品质。以空气效应来营销城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福利”量化,让游客对好空气形成立体直观的印象;叫响 “普陀好空气,一起深呼吸”,打好空气的“主意”,做好空气的“生意”。

  全景普陀既要展现山水之美,又要彰显人文之美,更要体现生活之美。为此,普陀将依托“海”的优势,充分梳理挖掘、整合培树、创新弘扬海洋文化,以文化创意为主线,以重大文化项目带动,立足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沈家门“一港两岸”、东港滨海城市景观带等主轴培育文化带,有机串联、多点辐射,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文旅联动、一线串珠、多点支撑的综合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海洋文化之魂融入全景普陀的相关业态中,成为全景普陀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旅游度假区集散地。普陀是国际旅游度假区,以东港新城为基地,将其打造成旅游度假区的集散地。发挥普陀空气质量好、岛礁资源丰富的优势,凭借东港地理位置优势和日益成熟的旅游接待设施,设计开发新颖近海旅游项目,打造舟船旅游文化的始发地;继续注重城市建设,塑造东港旅游新地标,把东港打造成旅游休闲文化集聚地;打造一台再现普陀海洋图腾、海洋历史、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文化中最具震撼人心、最与众不同的驻场普陀大戏,培育街头“移动戏场”,把东港打造成海洋旅游演艺文化的新天地;积极探索创新,举办一些设计高端、引领时尚、有影响力的活动和项目,招徕更多游客,把东港打造成全国海洋文化品牌新高地。

  重塑沈家门十里渔港繁华。沈家门渔港是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这里曾常年万船穿梭,历史上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美誉。近年来,随着传统意义渔业港口功能的弱化,渔港日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我们将通过把沈家门渔港“一港两岸”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作为“普陀湾”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推出,努力重塑十里渔港繁华,再创往昔的辉煌。

  推进建设海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迎合当前旅游由观光型到休闲度假转型的需求,重点建设健康养生、禅修等文化产业项目。以海洋文化优势资源和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基础,重点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文化用品生产与销售业等发展,着力发展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养生业及关联产业,重视培育新兴海洋文化产业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朱家尖自在岛和以渔俗文化展示为核心的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开发。同时出台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

  【作者为舟山市普陀区委书记】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着力建设全景普陀 2015-01-09 3735619 2 2015年01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