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兴竹编灯笼手艺濒临失传
千年手艺急觅传人
严俨 舒蕾 孙雯
元旦夜的杭州滨江区西兴老街,数百上千盏小红灯笼一溜地点缀在深邃的小巷中,照亮了光滑的青石板路,照亮了斑驳的青灰老墙,别有一番江南古镇的韵味。
工业时代,当钢丝筋骨、红绸布面、电灯光源、多彩外形的灯笼大行其道时,西兴的灯笼却仍保持着源自南宋的传统——竹编壳子、桃花纸面、手绘图字、蜡烛灯芯。只是随着两年前一位老人的去世,这项有着千年历史手工艺所面临的失传问题,又变得愈发紧迫起来。这位老人名叫夏阿三,是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马湖村村民,当地远近闻名的灯笼名人。2008年初,浙江省文化厅公示了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西兴竹编灯笼的传承人中就有夏老伯。
据《萧山县志》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据了解,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现在会做灯笼的大多是老人,如今有的已经去世,有的早就转行,现在精通这门技术的只有区区3人,年纪都在70岁以上,其中1人已经90岁高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嫌糊灯笼挣不了多少钱。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西兴竹编灯笼作为西兴古镇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随着手工灯笼制作传承人年岁渐长甚至相继离世,其走到了失传的边缘。西兴街道的工作人员表示,如今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没有找到它新的继承者。不仅手艺人稀缺,而且目前仍在制作的西兴灯笼也已从原来的20多种锐减至四五种。“若不保护,可能再过几十年,西兴灯笼这项千年手艺将会永远消失。”
目前,杭州滨江区和西兴街道在保护中做了不少努力,他们通过发掘、整理西兴灯笼的历史和现状,已成功将西兴灯笼申请为杭州市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品保护项目。此外,西兴街道还通过开展培训班,积极挖掘潜在人才。同时通过在节庆期间订购灯笼,以增加手艺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