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保”在行动
程立新 沈乐毅
走进杭州市余杭街道下陡门村、永安村,眼前可见一大片整齐的耕地,沟、渠、路笔直、畅通。各地块之间主要道路用水泥浇筑,机耕通道设计成两米左右的斜坡,以方便收割机进出。田间沟渠纵横交错,农田的外延则是一列水泥浇筑的“三面光”排水渠,底部全都安装生铁阀门以控制不同地块的进出水量。
这是杭州市国土资源部门着力提升建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有近2500亩。按照农户的说法,几锄头下去都是好土,而且排灌系统好——旱有水、涝能排,往年即使遭遇旱情或台风暴雨期间,农田损失也不大。
为什么要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注重耕地的质量管理?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建华认为:“保护耕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耕地保护的必要条件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充分条件是保持并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只有统筹数量与质量管理,耕地保护的国策才能全面、正确地落到实处。”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口粮安全的根本保障。据了解,杭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其中耕地339.14万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3.42%,耕地资源十分稀缺。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耕地的刚性占用不可避免,如何实现“既保发展又保耕地”?杭州市目前已有一系列措施。
规划管控:少占、不占优质耕地
为坚守耕地红线,杭州市充分发挥规划的管控作用,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及标准农田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采取标准农田核查,以及生态用地、基本农田整备区、集中连片耕地专项调查等措施,积极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厘清优质耕地与城市发展建设的优先层级,确立耕地占用的底线、城市发展的边线和生态涵养的发展线。
同时积极探索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快探索“坡地村镇”建设新模式,减少对平原优质耕地的占用,努力实现规划重心由占用农地、新增规模向少占农地、挖掘存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占补平衡:占优补优、以补定占
耕地占补平衡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也是发挥耕地质量管理职能的重点难点工作。杭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始终重视补充耕地的质量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2006年以来,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共计补充耕地24.85万亩,并通过山海协作等途径,跨市委托补充耕地15.81万亩。全市一盘棋统筹考虑落实,大大缓解了老城区、萧山区和余杭区的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连续1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此外,杭州还自我加压,采用内业核查和实地踏勘相结合的审查方法,强化土地规划修改和建设项目预审管理,切实保护优质耕地资源不流失、不浪费。
去年以来,杭州市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原则,推进建德大洋、淳安文昌两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工作;同时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补充1万亩高质量耕地,城镇落户农户5000人,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公共服务齐全、居民安居乐业的城乡统筹示范区。
提升产能: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提高耕地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和耕地质量分等定级的基础上,会同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目前我国农田的最高标准。它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遇到一般等级的旱灾或涝灾,土地能给予作物养分,排灌系统正常工作,保证基本收成;其次是土地集中连片,配套水、电、路设施,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科技服务能力及生态修复能力等多项指标达到“高标准”。
这些农田,也会受到特别保护,比如,一般不允许改变土地用途,更不允许非法占用。2012年以来,杭州市已经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6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9.9万亩,高中产田的比例由82%提升至89%,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12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国家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1个。根据规划,今后,杭州市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认定、提升、建设”三种方法,谋划更多的良田。到2017年,将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10万亩,这个数字将会占到全市耕地总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