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奇

鄞州东吴镇500亩水稻田培养益虫杀灭害虫

生态治虫稻花更香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褚田芬 邵敏

  本报讯 在江南这片土地上,水稻的种植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先民们早在1万多年前就开始尝试驯化野生稻米。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为了保证这份重要粮食的产量,人们与水稻害虫的战斗就没有停止。

  进入工业社会,人类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大规模地使用多样化的农药,清扫一切害虫。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持续多久。环保事业先驱雷切尔·卡森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揭露了化工产品对生态环境的毒害,引发了对农药使用的持续反思。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一些农田中,农药的滥用似乎反过来催生了虫害的爆发。

  替代农药与害虫作战的新武器是什么?在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一片500亩的水稻田中,省农科院的专家致力于推广生物防治新技术,培养益虫来杀灭害虫。农田连续4年不施化学农药,没有发生过一次显著的虫害,产量也没有明显下降。

  天敌带来“免疫力”

  对浙江的水稻来说,最主要的害虫有两类。一类是螟虫(二化螟、大螟等),算是“中国农民的老朋友”,在北魏时期就被《齐民要术》登记在册。螟虫在浙江越冬,幼虫会蛀入水稻的茎秆,把里面吃得干干净净,稻子就害了枯心;另一类是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等),像蝗虫一样,属于“过路的”,从东南亚飞来,在我省稻田里大肆为害后又飞走。

  “这些害虫都有其天敌——像蜘蛛、寄生蜂等,它们对害虫的杀伤力很大。我们的主要思路就是在稻田里把天敌培养起来,用它们代替农药消灭害虫。”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吕仲贤说。过去滥用农药,玉石俱焚,害虫和天敌都杀掉了。隔年稻飞虱又来,而天敌没有长成,于是虫害大爆发,人们如果不明就里而加大农药用量,就造成恶性循环。

  “害虫天敌是构成稻田‘免疫系统’的关键,如果天敌被盲目地消灭,稻田抵御虫害的‘免疫力’就降低了。”吕仲贤说。

  赤眼蜂是稻田里害虫最惧怕的天敌之一。这些小家伙的个头比芝麻粒儿还要细小,它们可以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里,孵化的速度更快,害虫尚未出生,就成了小赤眼蜂的食物。这种益虫,如今已经可以在“天敌工厂”中成批地饲养起来。农科专家把赤眼蜂制成蜂卡,以每亩1万只的规模进行“淹没式”人工释放,十分有效地杀灭了螟虫种群。

  有吃有住育“天敌”

  害虫天敌成为了这片水稻田里最受欢迎的客人,农科专家希望它们常住下来。

  走在东吴镇的这片水稻田中,田埂两侧有计划地保留着一些功能性植物。“过去,我们认为田里有杂草是‘脏乱差’,讲究田埂要‘三面光’,殊不知那样反而破坏了天敌的生存环境。”农科专家说。

  吕仲贤说,稻田田埂留草有利于天敌种群的增长、维护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水稻茂盛的时候,天敌们在水稻丛中捉害虫;稻子收获了,天敌们得有地方去啊。农科专家在田间种植了秕谷草和茭白,让害虫天敌在非水稻生长季节也能找到栖息地和新的宿主。“因此这些植物也被叫做银行植物,帮助我们把益虫储存起来。等第二年害虫再来,我们就能以逸待劳。”吕仲贤说。

  除了银行植物,还有蜜源植物——芝麻。天敌们吃了芝麻的花粉和花蜜,可以增长寿命、增强寄生能力、繁殖得也更多了。而害虫们要么吃不着,要么吃了没效果。芝麻的花期长、提升天敌能力的效果好,在几十种植物中被农科专家选中,种在水稻田四周田埂或路边。

  有了舒服的住所、又有了强身健体的“补品”,天敌们就在这里安下家来,长年为农民守护庄稼了。

  生物防治保生态

  在培育天敌的同时,农科专家还引入了其他多种生物防治技术,搭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体系。

  香根草是一种过去主要被用来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农科专家发现它对螟虫有特别的吸引力——把香根草种在稻田边,螟虫的蛾子就弃水稻而朝香根草而来,又是产卵、又是啃食,但是幼虫在中期却不能成活。吕仲贤说,这种诱杀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科学家已经在利用这一点,用廉价的香根草拯救了宝贵的水稻。

  所有这些生物防治技术都带来了农药用量的大幅下降,逐步修复了因过去滥用农药而破损的生态系统。对农民而言,相比施用农药所需的人力、物资和时间成本,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更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在为我省“五水共治”做出贡献。

  “在这里,我们没有盲目地追求高产而滥用农药和化肥,而是为了确保粮食的稳产和优质。”农科专家指出,优质、安全的大米在市场上逐渐能卖出优质价格,使生物防治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得到显现。

  据了解,此类生物防治技术己在我省金华寺平村成功建成样板示范,在那里又能听到青蛙的呱呱声,稻田里又能抓到黄鳝了。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4 生态治虫稻花更香 2015-01-07 浙江日报2015-01-0700014 2 2015年01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