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龙湾朱宅村村民齐心协力治水

再闻河边捣衣声

  区委报道组 林佰露 陈智慧

  本报记者 王益敏

  温州龙湾区朱宅村,典型的江南水乡,塘河支流穿村而过。

  谁能想,5年前的朱宅村,并不是如今的样子。随处丢弃的垃圾,家门口那一潭死水,掩盖了心中曾经的碧波。为此,村民们捐款清河、护河,小鱼小虾回来了,河边又响起了啪啪的锤衣声。

  难忘水之殇

  朱宅村,原名水心村,又唤作“水心朱宅”,面积不大,只有0.65平方公里,566户村民有近90%姓朱。

  村里人说,朱宅村祖祖辈辈临水而居,村里最长的河,唤作水心河。过去,水心河供给了村民一天的吃用所需。

  “小时候,每天清晨都要去河边挑水。当时,村里还有一个不成文、但人人都会遵守的约定——清晨,不能在河边洗衣服,傍晚才可以。”68岁的村老人协会会长朱作明回忆说,以前来水心河垂钓的人很多,村里每年还会定期放养鱼苗。

  然而,村子周边陆续办起了工厂,水心河的水质渐渐变差了。

  2008年春天,发生了一件让所有村民都难忘的事件。村民将包头鱼、鲫鱼等鱼苗投放到河里,为夏季垂钓做准备。但没过多久,1万元的鱼苗竟然翻了肚皮,浮上了水面。

  “那件事后,大伙心里都不好受。”朱作明说。

  齐心来治水

  村民决心商议治水。为此,朱宅村召开大会,村里说得上话的人都来了。最后大家决定通过捐款筹钱还一弯清清河水。

  短短几个月过去,捐款额居然高达285万元。之前做过村支书的朱进尧坦言,朱宅村人口不多,算不上富裕,但为了治水,却能如此慷慨。

  种田的老伯捐了5000元,以手工装笔为生的阿婆捐了1000元……朱作明是捐款治水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老人说,年轻时阔别家乡多年,却总是回忆起那条舒缓清澈的小河,让他想起肥美的鱼虾、飞落的水鸟以及河岸边茂盛的庄稼。

  治水从查源头开始,经过龙湾区环保局测查,河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村外一个企业排污口阀门被他人盗取,污水直接排入河内。

  2012年,朱宅村向街道提出的河道清淤财政拨款申请顺利通过。100多万元的治水专项经费,让水心河和相通的水心门前河,彻底洗了个澡。

  紧接着,清理河面、修复河道、修建桥梁、改造污水管网等一系列整改活动吹响号角。河边的垃圾堆放点变成了一座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态文化公园,沿河两岸加建了青石护栏。

  最近,朱宅村又在一家工厂订制了一艘用于清淤的木船,由于通往朱宅的河道多处过于狭窄,木船没办法经河道开进村里。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村里80多位小青年自发聚到一起,大家轮流将木船从温州市区扛回了村。

  护一弯清流

  治水,是一场长期的战役。村支书朱志鹤说,接下去的维护监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朱宅村专门制订了村规民约。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二,成为朱宅村的环境卫生清扫日。当天,村民代表、党员、村两委等人员义务打扫村庄路巷,这一干就是一年多。

  2013年,村里成立了红领队,由24位红领队长领头,负责监管河流、村内卫生、救困帮扶等。

  林永友是朱宅村的红领队长, 他的队伍联系了村内的18家住户,一个月开展三四次村卫生督查。“这几年大家的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高了。治水的效果出来了,就更有说服力。”

  去年7月22日,朱宅村的河水出现了一次异常发黄的现象,村民立即向龙湾区环保部门反映情况,这也就是龙湾“722”污染环境案,最终抓到了8名倾倒废酸的犯罪嫌疑人。

  如今,浣衣石又回来了,成了朱宅村一道别样的风景,不时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女在水边洗衣。朱志鹤告诉记者,经过持续治理,河道的水质明显提高,而且自净能力也在变强。眼下,螺蛳不算稀奇,就连对水质要求颇高的白鲢,也会经常出没。

  采访结束已是傍晚,记者沿着岸边行走,村民阿强开着小木船,正在河上用笼捕河虾。阿强特地把船开到岸边,给我们看了他一个下午的收获,小半桶河虾,活蹦乱跳的,个头还不小。

  阿强说,前几年河里根本没有虾,因为这种河虾对河水要求很高。说笑间,岸边的一位妇女,正在河边洗着衣裳,啪啪的锤击声混搭着水声,仿佛都在诉说着美好的故事。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再闻河边捣衣声 2015-01-06 3724561 2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