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大堰农产品 深山待客来

  本报讯 (记者 应磊 市委报道组 黄成峰 吴培维) 大米20元一斤、红薯粉丝20元一斤、土鸡蛋25元一斤……在宁波市场上,产自奉化大堰镇的农产品价格要比同类商品高出许多,却供不应求。大堰是一个山区镇,山岗起伏,交通不便。究竟是何种魔力,让大堰的农产品既有高价,又有市场?

  从奉化市区到大堰镇,在崎岖山路上需车行一个小时。赶到高山种粮人周位军所在的竹林村,还要在山连山、弯套弯的山路上盘旋半个小时。

  见到周位军时,他正开着辆面包车从山道下来。“稻子割完后,地里种些蔬菜,来年可以喂猪。”自从7年前从泥水匠转型成为专业农民,他就一门心思扑在了高山稻米种植上。

  趁着天气晴好,300亩的高山水稻全部晒干入库。这一季稻米产量10万斤,对于周位军来说,意味着有200万元收入。“高山水稻带动山里人致富。”周位军说,就在前一阵,一位余姚客人专程来到他们合作社,以每斤20元的价格买走了新收上来的5000斤生态大米。

  记者随着周位军来到海拔600米的梯田一睹究竟,只见云雾绕缭、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仿佛走进世外桃源。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拥有种植生态大米的天赐条件。

  高山梯田旁放置着太阳能除虫防害灯:白天用太阳能硅板集电,晚上把杀虫灯开起来。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昼伏夜出的特性,通过特殊光频和电波把昆虫击昏。“山泉水灌溉,拒绝化肥农药。”周位军透露,生态是大堰大米高价的最大奥秘。

  牛耕地,人工劳作,只施牛肥、猪肥和草木灰——严苛的种植要求、原生态的耕作方式,让这里出产的大米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一家烧饭,香飘三家。”大堰米香已经飘出大山,抓住了山外客的味蕾。“销路不愁,只等客上门。”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没有成为食客寻找营养美味大米的障碍。刚一上市,就有来自宁波、杭州等地的客人进入大山购买了一万多斤大米。

  大堰生态米不打广告,不在城里设销售点,却价高不愁销。这在“酒香还怕巷子深”的今天,不免让人赞叹。

  高山清泉,如今成了山民鼓起钱袋子的法宝。而曾经,大堰的好山好水在当地农民眼里简直是“穷山恶水”。“六山一水三分田”——这是大堰镇的真实写照,缺田少地的窘境困扰着高山农业发展。

  高山之上,如何谋致富?“只有发展高收益、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业,才能让毫无工业基础的大堰农民富起来。”大堰镇党委书记袁义琛说。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一张精品农业规划的大网覆盖了大堰山区的角角落落,哪里种茶叶,哪里种水稻,哪里种玫瑰……因地制宜,规划指明方向。如今,大堰镇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基地5490亩,其中300亩董家岙有机白茶、600亩有机稻米通过国家有机认证,5万亩竹林通过FSC国际竹木认证。

  年已七旬的董家岙村茶农李秀善有10多亩茶园,地里的野草拔得干干净净,茶垄整齐划一,茶树长势茂盛。靠着这些白茶,李秀善年收入超过20万元。根据规划,村里家家户户种上茶叶,700元一斤的白茶、2000元一斤的黄金芽茶,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过上了不一样的“两栖生活”。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在奉化、宁波买了房子,很多村民平时就住在城里的家中,到了采茶季节,才回到村里采茶。

  天然无公害,青山绿水滋养,成为大堰农产品的特色。越来越多的山外人来到大堰山中寻觅美食,农民手里的农产品越来越吃香。76岁的王章根,每年都会制作100多斤红薯粉丝。“粉丝一大半被预订了,都留不到过年。”王章根告诉记者,家里5只放山鸡被预订,留着过年吃的黄豆也被城里客人软磨硬泡买走了。

  最近,大堰镇又拿出1080亩土地试种高效益农产品,玫瑰花、太子参、三叶青、胭脂米,开始陆续在这里安家。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大堰农产品 深山待客来 2015-01-05 3706712 2 2015年0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