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浙大一院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计划——

做一个智慧的大夫

  本报记者 童桦

  通讯员 陈旭东 王蕊

  他们 教得投入

  “患者32岁,因摔倒骨折入我院检查,经PETCT扫描后发现骨折原因是胆管癌多发性骨转移,目前患者已经入院一个月,接下来汇报各项检测指标……”在10多分钟时间里,三门县人民医院住院医师陈强一直站在患者床边,向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介绍病情,语速没有一刻迟缓。他的身后,站着数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手上都拿着打分表,不时低头打勾、写字。

  这是三门县人民医院的一次例行三级查房,自从该院于2013年6月和浙大一院建立紧密型全方位医疗合作关系之后,三级查房的次数增多了,作为浙一医务部副主任、泌尿外科教授,陈军在去年11月被派往三门担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他走马上任后的头一项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医务人员的学习氛围,继而提升学科建设以及科研水平,为之倾注了许多心血。

  “在一年多里,浙大一院‘下沉’三门县的专家前后近30位,我为他们制定了两份考核细则,三级查房和教学查房的次数是细则之一。”陈军制定的这份细则可谓详尽,手术指导、全院性讨论、多学科诊疗、开展新技术、科内小讲课、论文发表等得分项目,均体现了浙大一院“下沉”专家的首要职责。

  我们 学得认真

  “不要把浙大一院的专家当成劳动力,要把他们当作智慧库,只有把他们的本领学到手,县人民医院才能有质的变化,才能立起来。”这番话,是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在两院签订合作协议时对县人民医院院长陈翔的建议,更道出了浙大一院此次“下沉”的最终目的。

  对此,三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叶明深有感触。在浙大一院专家到来之前,他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认识仍停留在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上。“一位77岁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到我院检查,他已经两次开刀,我认为从理论和技术上都不具备再治疗的可能性。”叶明回忆起和浙大一院专家讨论病情的那一天,“但专家提出了插入两根胆管先改善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再进行手术的方案,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黎宏章说,从当初站在手术台边看专家如何操作,到如今自己亲自操刀,专家只是在一旁指点,这样的转变不仅弥补了几项技术的“短板”,更让当地患者接连而至。去年年底到现在,该院消化内科的医生已经为20余位患者进行内窥镜诊断治疗,患者术后恢复都很好。

  你们 值得信任

  “以战养战”,在临床工作中培养一批尖兵,这只是县人民医院从浙大一院专家身上得到的实惠之一。如何提升医学理论知识,则是浙大一院骨科主任医师徐三中在“下沉”之后思索的问题。

  在骨科会议室里,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专业书籍。一打听才知道,这些都是医务人员自发购买,并放在公共区域供大家相互学习之用的。“骨科有17名医生,分成4个治疗组,我分享了自己使用的国外人体解剖软件,对骨科专业手术很有用,大家直接可以在平板电脑上学习。”徐三中新奇的教学方式,让科室里的医生们都对骨科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每周二全院各科室各自召开的科内小讲课上,当地医生的发言越来越专业,也更有见地。

  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从实践和理论的双提升中尝到了甜头,但更大的“考试”又出现在他们面前。郑树森院士在该院新设了院士工作站,成为各科室针对危重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的考场。在一次次的问答过程中,当地医务人员的知识融会贯通了,思维结构也变了,而院士操刀的十余台手术,更是成为医生们争相学习的典范。

  有序、系统的学习,使得县人民医院科研水平明显提升,该院在今年获得省卫生与计生委重点科研项目一项,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慢性病推广基地”被确认为省第四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两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首次获省卫生与计生委审核立项,填补了该院在该领域的空白。

  据三门县农医保数据统计显示,与去年相比,三门县患者外流率已经下降11%。这意味着,更多的三门人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因为爱学习的三门医生,值得信任。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做一个智慧的大夫 2014-12-31 3737145 2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