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老家

武义俞源村:
隐居乡野的“大观园”

  本报记者 张丹丹

  县委报道组 温君凯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古村落里那气势恢宏的深宅大院,更多的是留下了可以传世的智慧与品德。

  武义县俞源村就是这样一座古村,这里的人们靠耕种安身立命,靠读书修身养性。勤劳踏实做事,忠孝节义做人,延续至今。欣赏完这里的精美宅院、小桥流水,不妨坐下来与经历世事的老人们聊一会儿,也许你会更懂得这里的美。

  雅爱山水之奇

  江南多富庶,稍有名气的村落,总是不缺气派的高门大院,但俞源村的宅院,更有些文人墨客的雅兴,岁月流逝却依然从容。

  精深楼,也许是主人力求“博大精深”的境界,但每一处的雕刻却充满田园野趣:石雕、砖雕、木雕,并非传统宅院偏爱的福禄寿喜、富贵牡丹,而是白菜、扁豆、丝瓜等蔬菜,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动物,不俗。

  而村里最气派的声远堂,沿口的三根桁条隐含了主人的精巧心思:左边是百鸟朝凤,中间是百兽宗麒麟,右边是水族舞龙,可谓水、陆、空俱全。水族舞龙的这根横条,用了三种不同的木头,因此雕刻的八条木雕鲤鱼还会随季节变换鱼身红黄黑三种颜色。

  厅下楼,窗花精巧,上层却没有任何雕饰,独用了竹编抹泥墙,很是独特;高座楼,屋前铺路的石子全都精心挑选,每一粒都经过毛竹筒套过,大小均匀,“五斤石子十五里溪”……这些美,没有堆金砌玉,不落俗套,更能轻轻扣动我们心弦。

  是什么样的主人,如此富有生活情趣?答案可以在《俞氏族谱》中看出一二。在族谱的序中这样描述这个村子的人:乃府君独不汲汲于是,而雅爱山水之奇。

  这里的先人们,大概都愿意做当时的“陶渊明”吧。俞涞率领儿子集合民兵,并倾其所有保全了当时的括城,也就是现在丽水市的东南处,但后来却拒绝被朝廷封为“义民万户”,归隐山林。他的四个儿子,全都能文善诗,却不走仕途,终身在俞源村里过着诗书字画的生活。不仅是这一家子,还有俞镠,淡泊功名,专心医道,康济村民;俞逸,游历山水,著《地理正宗》;俞札,拒绝当朝贤王挽留,回乡隐居……《俞氏族谱》记载着的先人,都是这样一群爱做乡野农夫的读书人。对他们来说,这些宅院堂屋,并非是光宗耀祖的门面,只是自己归隐生活的情趣点缀罢了。

  独好并耕而食

  先人留下的富贵,早已烟消云散,只有这精心布局的村落,庇护、滋润着一代代的俞源人。

  站在村南面的小山坡上俯瞰,俞源村恰好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太极图中。俞源村自东南方茂密森林里流出的溪流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正好将田野分成太极两仪。溪东鱼眼处是一圆形水塘,而溪西的鱼眼则是高山田畈。依稀能看到村子不同角落都有水塘,相传是七口水塘,正好呈北斗七星格局,而宗祠则在北斗七星的正中间。

  其实,这些设计都来自先人们对地理、水利研究的古朴智慧:蜿蜒的太极河,更多的是为减缓溪水流速,保养水土。而村里也不止七口水塘,有20多口,更多的是让水塘均匀地分布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方便村民用水,还能很好地防火救灾。

  士农工商分明的等级,在俞源村似乎是模糊的。这里多的是精通水利的文人、经商头脑发达的墨客。在这里,更多的是许行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他们也许深刻地懂得世事的无常,土地远比富贵更能延续家族的命运。只有这座村子的兴盛,才能带来后世繁衍的希望。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动用在了这个村子的每个角落。

  村里的每条街巷,都有讲究。何处通水、何处走桥,兼顾美观与实用。每隔1.8米左右,就有一块石制水匣,水匣下有水漏,上面有沟槽。据传每年村民闹龙灯的时候,水沟上就要盖上木板,能保护水源,也免得闹龙灯的男女老幼跌落下去,摔伤扫兴。在平时,这些木板则是拆去的,一泓涓涓细流,村妇洗濯淘灌。

  老人怡然自乐

  每个宁静的古村,都有一群超脱于世的老人。他们是山野乡村最不可分割的一道风景线,凡尘俗世的喧哗到了他们这里似乎烟消云散。

  这里的每座老宅,都还住着三两位老人。年轻人与老宅格格不入,老人们却能在这里自得其乐。

  老人有自己的王国。80多岁高龄的俞松法每日坚持练习书法,“昨夜春风才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写得苍劲有力。他和他的同伴们每天都在六峰堂练书法。住在高座楼的俞焕文也已经81岁,但搭脉看病还是很有一手,他家世代行医,如今,有很多老人家依然只认他这里。而这次带着我们走街串巷,讲解得头头是道的则是76岁的俞凤法,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村里的每块牌匾、每块砖,和族谱上的每个名字。

  老人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中不仅流行当地的婺剧,还流行昆曲、徽曲、越剧。80多岁的楼金火家,放着最经典的越剧《五女拜寿》,虽然录音机音质不太好,但老人家还是听得很入神,丝毫不理会我们这些不速之客。69岁的汪云英也许见多了慕名而来参观古宅的游人,自顾自筛选着面前的油茶籽,哗哗作响,很是起劲。

  他们的生活与这座古村早已不可分离。缺了对方,就缺了灵魂。

  冬日太阳珍贵,走累了,我们跟着老人们坐在祠堂门口的空地晒着太阳,捧着暖炉,不一会便到了傍晚。村口广播响起婺剧的熟悉唱段《樊梨花》,老人们纷纷拍拍身上的尘土。俞凤法向我们告别:“我要回家了,你们也快回家吧。”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8 武义俞源村:
隐居乡野的“大观园”
2014-12-30 3738566 2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