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先锋村里有先锋

——记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党委书记许文华

  本报记者 沈吟

  整齐的独栋楼房、葱郁的村庄绿化、干净的村道里巷、别致的农民公园……走进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而就在一年前,这里的场景还大不一样。

  先锋村地处海宁城郊,旁边就是经编产业园区,全村村民5132人,再加上为数众多的新居民,人口密集,生活生产需求庞大。利益的诱惑,曾让村里违建众多,几乎遍地开花。

  怎么和谐拆违?拆了如何不反弹?拆违后村民如何增收?这是摆在先锋村党委书记许文华面前急需解答的问题。

  迎难而上,啃下硬骨头

  许文华,是土生土长的先锋村人,2013年当选为村党委书记。

  接到“三改一拆”的任务时,许文华何尝不知道,村里的拆违是块“硬骨头”。

  以村里的先锋花苑小区为例,一幢幢农民房看起来洋气十足,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处处有违建。608户住户就有235户违法搭建了彩钢棚。摸底后的违建数字,让许文华皱起了眉头。

  拆违伊始召集农户开会时,大家很不配合。有人提出质疑:“村里的违建都不拆,凭什么老百姓要拆?”原来,先锋村有集体违建厂房、市场共4处近1万平方米。离村办公大楼不远就有一处。7年前,先锋村在农贸市场外围搭建的800多平方米的简易棚,出租后每年获益7万元。

  村里的违建是拆是留?许文华一锤定音:“村民都盯着村里,不拆不足以服众,再难也要拆!”

  达成共识后,在许文华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迎难而上,对尚在合同期内的24户经营户和企业,挨家挨户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锋农贸市场的最后一户经营户搬出那天,一直搬迁到第二天凌晨1时,许文华坚守在现场,未曾离开。

  村集体违建的拆除,成功撬动了全村拆违的“第一块砖”。村里的党员、村民组长跟着带头自拆,其他村民也纷纷行动,小区内约5000平方米的彩钢棚违建,势如破竹般被拆除。

  急人所急,解后顾之忧

  在村民们看来,1960年出生的许文华,个子小小,却干劲十足,点子颇多。

  村民王小初家的新宅建好,老宅却没有拆除,一家橡塑厂仍在那里开工,是典型的一户多宅。700多平方米的违建肯定要拆,王小初并不反对,可他把一个难题放到了许文华面前:拆了老宅,厂还怎么开下去?

  许文华深知,强拆并不难,可是问题解决不好,肯定会影响村里的和谐。他下决心,要把新厂房的事解决好。

  于是,许文华开始带着王小初找厂房。斜桥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尖山新区,他先后物色了三处厂址,又在炎炎夏日里,陪着王小初实地探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8月,终于在尖山新区找到合适厂址,王小初家的橡塑厂搬迁了,老宅也顺利拆除。

  “许书记很有责任心,做事情考虑细致,不留尾巴,所以才会赢得大家的信任。”村党委委员占九妹从2004年起就与许文华共事,在她的眼中,许文华做事特别认真负责。

  占九妹还记得,先锋花苑有29户住户把自家房子二楼挑空的空地围起来,做成了与房子主体相连的封闭空间,每家违建面积约8平方米。别看违建面积不大,却破坏了小区的整体环境。可住户们不想拆,他们觉得,8平方米既不影响小区公共空间,拆掉又可能对房屋主体结构安全有影响。

  为了消除住户的后顾之忧,许文华从杭州请来了专业的房屋检测机构,给每户一一检测,检测结果出来后,再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度僵持的拆违工作,终于破局。

  未雨绸缪,拆出新机遇

  原先,先锋村一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约为611万元,违建拆除后,村里每年的租金一下子损失了100多万元。拆违后村集体经济怎么办?许文华早有谋划。

  村子北面的一片空地,施工队即将进场,这里将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一个占地38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这里能满足8万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既可以解决村民在旧菜场拆除后的生活问题,也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建成后预期年收益200万元。”许文华对此信心满满。

  通过拆违腾退低小散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先锋村还与其他7个村抱团投资4000万元开发建设3.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解决家庭工业拆违后的出路问题。

  村办公大楼三分之一的办公用房今年清理腾退后,许文华引进电子商务等企业6家。村办公大楼摇身一变,成为了出租的商务楼,每年可为村里带来35万元收入。在许文华的计划表里,先锋村要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超过1000万元。

  如今,村里90%的违建拆除后土地已全部绿化到位,建成了占地80亩的农民公园,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5.5%。先锋村也成为了嘉兴市首批“无违建”村。

  让先锋村继续保持“先锋”,是许文华的夙愿。如今,这位先锋村里的“先锋”书记,正在继续为村集体谋发展,为村民求福利。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先锋村里有先锋 2014-12-25 3739364 2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