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何时休
童颖骏
临近年底,公款消费收缩明显,私款消费不可避免。可是往商场、市场一瞧,过度包装依然明显。就拿孝敬长辈不可少的保健品来说,杭州市民经常选择的铁皮枫斗,品牌众多,包装更是繁琐。大袋套中盒,中盒里面还有塑料垫模,最终捏在手中的,就轻轻几小包而已。再看化妆品,那更是“买椟还珠”式的包装占据主流。酒类、茶叶、服装、电子产品、休闲食品、快递包装等等,都是包装“超标”的重灾区。
早在2010年3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就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规定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时隔4年多,过度包装为何仍然层出不穷?
日用品普遍存在的过度包装现象,至少暴露出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虚荣消费观依然存在;二是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薄弱;三是缺乏成熟的循环利用机制。
显然,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说词过于溢美等“过度包装”现象,针对的就是消费者“买的就是档次、送的就是面子”的观念。年关临近,常可听闻回趟老家“送礼加红包就花去大半年收入”的新闻。这两年,中央严抓公款消费,效果明显。下一步,我们显然更需厘清普通百姓的消费观,轻盈“人情观”,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提倡选择包装简洁的产品。
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抑制“过度包装”。
笔者认为,邻国日本在“包装减负”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加强包装的设计感,包装靠设计精美、简洁、典雅取胜,而非过度倚赖“层层叠叠厚厚实实财大气粗”。更为重要的是,为避免严重的包装浪费问题,日本专门制定了科学的垃圾收费制度,从源头上抑制过度包装,效果显著。同时,日本推行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建立起包装循环机制,有效回收利用包装废弃物,从而避免了“包装污染”对生态的危害。
过度包装不仅耗费大量原材料、浪费原本就已稀缺的资源,同时使固体废物污染成倍增加,也直接损害着消费者利益,使得商业欺诈有可乘之机,此外还诱发社会上的奢靡风气。我们希望,众多生产企业应尽可能多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包装材料。
“买椟还珠”的寓言,流传已有上千年。告别这样的误区,我们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