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真正没有“围墙”的大学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获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第一名的背后
一所真正没有“围墙”的大学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获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第一名的背后
12月10日,在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公布了最新一次浙江省102所高校所有2013届本专科毕业生职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结果,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4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获总得分第一名。
面对这一喜人的成绩,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没有摆“庆功宴”,而是马上组织各分院、系召开“反思”座谈会,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反思。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表示:“学生和就业单位能给打出这样的高分,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坚持的立德树人、协同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的肯定。同时,我们也感到了压力。” 据介绍,此次调查是教育评估体制重大改革,从原来的由教育系统内部专家组评估改为由社会中介调查,从原来的到学校调查改为向全体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
“为什么能获得第一名?”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学校,去探查这个第一名背后的人才培养之道。
学园城互动生态圈:在深度互动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温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当你漫步在这所学校时,如果没有人引路和介绍,你可能很难清晰地辨识出校园的界线在哪里。这片与校园融为一体的厂房和园区,就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秘诀。
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市场配置的原理植入了高等教育,充分整合温州市的优质市场资源、协同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学院自2009年开始,在温州市中心城区先后建成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三大园区”,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开放式的“学园城互动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学校以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为中心;园区以资源和技术为优势;城市以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为驱动,共生共荣协同发展。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运用资产资本自主经营的方式,吸引到了大批新兴创意产业企业进驻浙江创意园。2013年8月,经省经信委批准,温州市唯一一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在创意园落成。今年又获准成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
何向荣说:“现在很多学校都建了各种园区,但关键就是学校有没有真正地利用好园区资源,与园区里的企业有没有进行深度的互动。”为了促进学校和园区之间的开放式互动与合作,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双方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使入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校企合作方式。比如要求入园企业每年必须安排人员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接纳学生、教师实践等。学校每年都会对入园企业的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考核,对于优秀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租金优惠等奖励。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工业、动漫、艺术、广告与包装、鞋类、眼镜等六个设计专业入驻创意园,孵化了温州名购网、动漫设计室等六个工作室,目前共有340人参与其中。浙江创意园的建设有力地穿透了教育与市场的隔膜、打破了学院与企业的壁垒,使学生和老师在市场上接受真枪实弹的锻炼,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我们的每个专业都有面向市场的园区在支撑,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有的专业就是从园区发展起来的。”何向荣如是说。他介绍说,知识产权学院就是从学校的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发展而来的。近几年,随着温州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既懂企业行业技术、又懂专利申请流程的专利工程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察觉到这个市场需求后,以知识产权服务园为载体,推出了《专利法律知识》、《专利申请实务》等选修课,并开办专利工程师方向的辅修专业,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砝码。根据调查,选修专利工程师的学生平均起薪高10%。同时,学院鼓励师生申报专利,目前拥有624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517项、外观86项,近2年共转让专利所有权及合作开发专利共计26件。
另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为平台,发展出了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室模式。2013年,单是以致远工作室为基础成立师生创业公司,整合学校专业资源,研发手机软件,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和软件设计与运营等服务,社会服务金额达300万元。
校门口的人才市场:在真实体验中实现就业无缝对接
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校门口就矗立着人才大厦,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三老生,都拿着简历在企业的招聘位前咨询和面试。“我们的学生从踏入学校那一刻起,接受的就是市场的理念。学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反馈,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市场机制。”何向荣给出了这个现象背后的答案。学院与温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这个面向社会就业服务的人才市场。学校借助其大型招聘会、每周五晚上的人才夜市等资源,结合学校贯穿大一至大三的《职业与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课程,规定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必须在人才市场参与真实的招聘过程、了解市场上自己专业和职业定位。除此之外,人才市场还会定期将一些市场信息传达给学校,包括企业招聘要求的变化、岗位需求的变化等等。“我们会根据这些市场变化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并及时向学生公布,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处副处长廖文献说。
吴汉迪是软件专业的2013届毕业生,目前在浙江怡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他说:“大一的时候学校就要求我们制作简历到人才市场上去应聘岗位,了解行业对我们专业的要求,需要哪些技能,薪资水平如何,这些真实的预演对我之后的就业非常有帮助。”人才市场已成为工贸学生的“就业学习基地”和“就业体验基地”。
企业里的专业教育:
在企业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修养
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也对这项制度进行了特色改造,成为学生就业的一大渠道。软件专业的吴汉迪在工学结合时选择了位于江苏昆山的安博集团,“每天上午,安博会安排企业里专业技术方面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下午和晚上我就自己在办公室里做项目,大大增加了我们实际操作的经验。”郑小慧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2011届毕业生,她如今所在的温州君浩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正是当初她工学结合的企业,“学校当时给我们找了一些专业对口企业,我经过面试和双向选择进入君浩实习了半年,也感受到了自己和这个公司契合度比较高,所以最终留了下来。”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企业实习,使学生对市场、企业、岗位、专业能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识,同时,当他们再回到校园生活时,就会格外珍惜课堂学习。
对用人单位来说,经历过工学结合训练的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生产和管理节奏。最近,经贸学院的学生正在奥康集团参加工学结合,据奥康的人力资源电商部经理余晨晨介绍:“从8月份到现在,因为双十一、双十二两个比较大的活动,工作量非常大,工贸的学生能全部坚持下来,对加班甚至通宵都没有怨言,从工作态度上来将表现非常不错。从专业角度来说,工贸一直是以适应企业要求来培养学生,所以不少学生有电商经验,他们的到来也给这两个活动带来了助力。”浙江九龙国际物流公司也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常年合作单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至少有40%的工贸学生在工学结合后选择继续留任,成为该公司正式员工,在其同类合作院校中留任率排名第一。
教学楼里的创业基地:
在实训中放飞创业理想
创业,一直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特色,从2001年启动创业孵化工程,到与温州市团委共建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再到与温州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共建温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到如今成立创业学院和创业教育研究所,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创业型”大学之路已经探索实践了多年,形成了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创业为导向、以专业创业教育为重点、以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特色化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学校自2013年以来建设开放式创新实训室,包括院系特色项目型、技能竞赛训练型、文科类学生工程训练型、电子信息创新型、学生社团活动型、学生科研项目型六大类型。“我们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当13届毕业生杨治栋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他说道:“我从大一开始就有学长带着我一起进行品牌推广与人力资源外包方面的创业。当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办公场地,每周三还有创业学院的老师或者外面企业的导师给我们上创业指导课,对我们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此外,对于特别优秀的创业项目,学校不仅每年设立100万创业基金,还会协同学校成立的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为学生到社会上筹募资金。位于浙江创意园门口的“达岸”咖啡馆就是该校几十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众筹方式创立的,学生们既是股东、运营者,又是消费者,如今咖啡馆已经在温州市区小有名气。
除了鼓励学生创业,学校也支持老师创业、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由陈欲勐老师创办的易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校的教学楼里办得风风火火,两个宽敞的办公室坐满了学生。“马上我们还会接收软件专业的40个学生过来工学结合。每星期都会有2~3个项目要做,公司也很缺人手,对于实习表现好的学生我会争取把他留下来成为正式工。”
· 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