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全盘统筹,规范运作——

激浊扬清,还悠悠碧水绕乡村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黄岩经验”

  激浊扬清,还悠悠碧水绕乡村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黄岩经验”

  陈爽 金雨晨

  乡村之美,美在自然的淳朴,美在人与生态的和谐相融。一条溪流里流淌着的浓浓乡愁,或者逐水而生的水乡生活情节,都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色。

  为呵护从记忆里流出的万千乡愁,黄岩农村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全面下一盘治水大棋,还自然以本真,实现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

  大到母亲河永宁江、连续38个月保持Ⅰ类饮用水标准的长潭水库,小到绕村而过的柔极溪,无论水的格局大小,这些跃动在黄岩乡间的音符,柔美而清冽,映射出乡村最温和的部分。一场如火如荼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为黄岩赢得了台州市督查考核综合排名连续领先的成绩,完善的运作机制、质量保证体系,一整套自成体系的“黄岩经验”逐渐走向成熟。

  黄岩农村上演的关于“水”的故事,注定不是单薄的,水是主角儿,不仅仅有外形的淳美,更是一个立体的存在,装点了乡村的多面风景,并衍生出一系列新乡村故事,为“水”的内涵增色不少:群众日常监督、浙商反哺乡村、务工农民回乡就业,而后者恰恰是农村治水和美丽乡村建设更高层的追求和阐释。

全盘统筹,规范运作——

“土工程”的科学范儿

  漫步碧水潺潺的永宁江畔,和黄岩农办的工作人员聊起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经验时,听到频率最多的词是“轻松”,一份光荣的治水成绩单支撑了黄岩的底气:

  截至11月底,黄岩已完成12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增受益户数31541户,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123个治理村、受益户数31314户的工作任务,处于全市领先。目前,黄岩2015年度需治理的140个项目村的名单已基本确定,并招标确定了2015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设计单位,已开展进村调查、方案设计等相关工作,2015年的治水号角全面吹响。

  走进澄江街道凤洋村,随着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完工率接近95%,进入了扫尾阶段,村里的两个工程监督员身上的压力小了不少,“从7月份开工到现在,紧跟施工进度,监管施工质量,不敢有丝毫放松,直到现在才觉得轻松了一些。”

  然而,“轻松”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篇大文章,它的创作过程不算“轻松”,是全盘统筹的智慧和创新的浓缩。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理情况复杂,涉及农村的工程容易落入“土工程”窠臼,黄岩人打破了这种惯有思维,用现代建筑工程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机制,布农村“土工程”的局,使农村污水治理这项“土工程”焕发出科学范儿。在这里,速度和质量从来不是对立存在的两方,而是相得益彰的整体。

  去年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召开后,黄岩区便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制定《黄岩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14~2016)》,明确各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标值、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工程设计、预算编制和管材采购等前期工作也同步开展:通过“流水线式”操作,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滞留时间;借“打包式”招标之举,缩短招投标过程;结合“统一式”采购措施,由政府采购平台确定主要建设材料,保证建材质量,提高治理工作前期工作效率。

  这种带着浓厚建筑工程色彩的做法,是黄岩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创举,紧随其后,黄岩率先开展的“项目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出二者联姻的科学性,并发挥出“1+1>2”的实际效应。

  前陈村是头陀镇最大的村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施工项目部”无疑是统筹该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中枢,为该村繁重的污水治理工作减压不少。墙上挂着施工总进度计划表、项目部管理人员组织机构图、工程剪影等各项图示,在门口右手边上的档案柜里,“施工组织设计”、“安全记录”、“施工进度月报表”等一应俱全,全年各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进度情况均记录在册,设置在项目部办公室隔壁房间的“监理项目部”,负责工程质量的全程监管工作。

  前陈村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在黄岩,这种“施工项目部”+“监理项目部”早已是各个施工村的工程“标配”,黄岩区21个施工标段的施工单位全部设立标段综合项目部,161个项目村除相邻村庄合并设立外,每个村均设立基层项目部,全面指挥全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我们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安标化’基本要求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全区所有入场施工单位全部设立‘标段综合项目部’,每个项目村设立‘基层项目部’,并对项目部的建设做出了规范。”黄岩区农办主任戴庭曦说。

监管倒逼,细处把控——

“量”“质”并举重长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涵盖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地下管道铺设等,多以地下隐蔽工程为主,不像地上建筑作品,带给人们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正因为“隐蔽”和“看不见”的特性,对地下工程质量和规范的把握,更多地是对建设者责任感的考量。

  为保障“民心工程”的质量,黄岩区在委托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理的基础上,委托台州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监督站黄岩办事处对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进行监督,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也切实加强监管。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村子均设置了村级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成为“四位一体”监管机制中最活跃的一环。

  在凤洋村村口,高大的现场公示牌显得格外醒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的名称和联系电话都公布其中,“每个村子都设置了这样的公示牌,并配备两名日常监督员,一旦发现工程质量问题,村民们可以通过监督投诉电话直接向区农办反映。”黄岩区农办主任助理应晓铃指着公示牌上的监督投诉电话说,这种公示牌发挥的日常监管作用就像是给工程上了“质量”险。

  今年夏天,屿头乡沙滩村的工程施工方便领教了工程监管的严苛。6月16日,屿头乡沙滩村村民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施工中存在未做闭水试验即回填管道、井外壁粉刷不到位等问题,村民立即向监管部门上报。两天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现场会在该村召开,当着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各标段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项目负责人的面,通报批评施工方,并责令现场拿出解决方案,“从来没有面临过这种尴尬,后续的工程推进中,我们始终不敢掉以轻心。”施工方有关负责人事后感慨道。

  治污先亮“丑”,黄岩通过现场会、工程例会、现场督查等形式,将工程中的“丑”及时公诸于众,工程质量问题在萌芽阶段得到遏制,这种做法贯穿工程始终,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气候。7月9日,省农办主要领导在黄岩区报送的《黄岩:治污先亮丑》(黄岩农办生活污水治理专刊第18期)上作出批示:“这个做法好”,对治污先亮丑给予积极评价。

  从细节处,往往能窥探事物最精彩的部分。如果说对全局的统筹体现着建设者的智慧与魄力,那么,对细节工作的缜密把握则彰显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无论是头陀镇白湖塘村、南城街道十里铺村,还是以原生态闻名的屿头乡沙滩村,“施工项目部”墙上张贴的任何一幅现场作业照片都颇具深意:监理检测取样照、钢板围护后施工照……后续工作如工程造价和工程量签证均以照片作参考; 遍及乡村道路上的小小银白色“污水管线”标志,更增强了工程规范化运作的色彩。

  “近期,我们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设施信息化管理试点,选取几个村,对管线和检查井进行空间定位、身份编码和属性定义,纳入已建成的全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便于后续的长效监管。”黄岩农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下一步,在试点的基础上,探索污水管线和检查井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全面配合黄岩“智慧水务”建设。

上下联动,群策群力——

为民谋利聚民意

  塔塔尔族有句谚语:“雪莲在雪山上才开放,鱼儿在水里才能游荡。”意喻公众的支持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汇聚群众智慧,引导群众参与治水,黄岩拉近了政府决策与民心之间的距离,走出了一条紧接地气的农村治水之路。

  今年年初,“黄岩农民学校”成立,以此为依托,黄岩对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编制一新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业指导书》分发到村民代表手中;开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管理培训班”,对乡镇干部、村民代表以及村级监管员进行专业培训,目前,参加培训的353人中有292人获颁“污水处理工”国家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因为这本证书,我们对做好治水工作信心十足。”黄岩东城街道红三村党支部书记叶呈秀说。这本证书,提升了农民参与治水的专业化程度,也为工程的监管质量增加了筹码。

  水,浓缩着黄岩人对家的眷恋;因为家乡的治水工程,黄岩人的心汇聚到了一起。

  湖南浙江商会会长徐文忠回到了家乡新前街道剑山村,先后捐赠200多万元用于家乡治污,并积极参与规划、设计、施工各个阶段的工作;澄江街道凉棚岭村谈祥云、谈海佳父子投身村里前、后塘的治污工作,以黄岩“李冰父子”的形象成为当地美谈;北洋镇杨恩村村民阮法云带着高超手艺回到了家乡,作为一名有20多年经验的水泥粉刷匠,曾参与杭州地铁工程施工,被其他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大师傅”……

  农村改变了模样。联丰村甩掉了“老鼠尾村”的称号,该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成为黄岩全区样板;在沙滩村,清澈的水流沿着人工搭建的木质管道缓缓浇灌到田地,各家菜地旁可能产生污水的场所,都被贴上了相应的污水分类标记:洗涤污水、厨房污水、卫生间污水,治污的概念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黄岩农办的工作人员和我们聊起了工作中的一个细节:8月底,孙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村民牟玲芳家门口的主干道被挖开了一条1米宽、数米长的坑基,砂石、泥土、管材等材料堆放在路边,原本不宽的路成了“单行道”,下雨天泥泞难行。“家门口的路不成路了,她没有抱怨过,还经常送矿泉水给施工队员喝。打心底支持这项工作,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不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目标吗?”

  谁说不是呢?

  后记:

  百姓心中有一杆“秤”,从一条河里称得出执政者为政为民的温度,从工程带来的实惠中能衡量出一项决策的分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黄岩式运作,产生了一系列链式反应,地下工程隐含的魅力正得以外化:河流清了,村容美了,乡村因外在美和内涵美寄托着更多人的乡情依恋。

  这项开展了一年并将持续完善的“民心工程”,换来了更多看得见的美,得到实实在在的民意认可,这是孕育并壮大“黄岩经验”的土壤,也是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真正价值所在。

  | 本版照片由黄岩区农办提供 | 策划:浙江日报美丽乡村提升服务中心 | 联系电话:(0571)85310716 杨剑灿 |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4 激浊扬清,还悠悠碧水绕乡村 2014-12-25 浙江日报2014-12-2500008;浙江日报2014-12-2500011;浙江日报2014-12-2500014;浙江日报2014-12-2500010;浙江日报2014-12-2500016;浙江日报2014-12-2500021;浙江日报2014-12-2500022;浙江日报2014-12-2500023 2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