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养老

有创新就是那么任性

  本报记者

  前几天,采访一个大型“养医结合”点的开张,感觉有点惊艳,一幢高楼,5层以下是医院,6层以上是老人公寓,结合得这样“紧密”,还是比较少见的。规模也大,老人公寓有800个床位,足够“规模”了吧;医院也强,ICU的面积、设施,绝不亚于三甲医院。这幢楼是租的,这个“养医结合”是民营的,规模水平是上档次的……这一切,就像媒体给予的评语,充满了创新的意味。而在拱墅采访养老,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二字;最大的感悟,就是“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只有传统的供奉送终式的养老,永远不可能有浙江近1000万老人的完美幸福晚年。

  都说中国式养老的发展方向是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记者的体会是,这一切的实现,核心就是养老要走向市场化,让社会和民间资本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角”,这也正是养老服务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所以感觉拱墅养老强力的“创新”,正是因为该区大胆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坚持多条腿走路,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一个和睦老人公寓,聚起了多方力量,从企业用房的回收、改造到用市场化的竞标方式选择、引入民营资本运营,政府再给予从政策、规定到资金等多方面支持,所有的环节,所有的动作,无不体现一种强烈的市场意识、社会化意识。

  智慧养老,也是如此。所谓“智慧养老”,其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创新。不记得是哪个人说的,让一个人提早过上未来的高科技高质量生活,就等于让这个人多活了很多年。拱墅区让老人享受“智慧生活”,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吧。当然,意思远不止这些。有了“智慧”的老人们,才更深刻地感受到“幸福”和“爱”。站在拱墅养老服务中心,听听养老服务热线,强烈感觉到,所谓莫道桑榆晚,运河爱满天,何可无创新!

  让人感觉良好的是,拱墅养老业的创新,是那种属于开阖有度、收放有序的创新,而决不是全部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无序创新。拱墅区现在坚守的是“保基本、兜底线”责任,这叫“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坚决承担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责任。也正因为如此,就有了拱墅在居家养老上的创新,就有了独有的“五养”服务,也就有了“老年食堂”、“照料中心”、“精神慰藉”、“三方评估”等养老新词。

  原来,有创新就可以那么任性。


浙江日报 养老 00014 有创新就是那么任性 2014-12-24 浙江日报2014-12-2400012 2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