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天下·看时事

塞尔维亚访浙商

  本报记者 陈志农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由旧城和新城组成,人们习惯称为“新贝”和“旧贝”。

  “新贝”的格局,是由一个个区块组成,每个区块又分别以1、2、3、4……命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70号区块。因为这里有一个浙商托起的市场,以至人们只要提起贝尔格莱德70号,就会想起市场,想起浙商。

  据了解,目前在塞尔维亚的华商约有六七千人,其中95%以上是浙商,浙商中青田人又占了绝大比例。前不久,记者随浙江新闻代表团访问塞尔维亚,亲身感受到浙江商人在塞尔维亚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在塞尔维亚树立的正面影响力,塞尔维亚商会董事长米洛维奇亲切地称他们为开拓中塞友谊的民间大使。

  两代人拓市场

  走进贝尔格莱德70号,仿佛走进了杭州的环北小商品市场,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顾客大多数都是塞尔维亚人。

  据塞尔维亚华人华侨商业总会副会长王君介绍,目前市场约有500个摊位,其中青田人经营的商铺有350个左右。他们都雇佣了塞尔维亚人卖商品,为当地至少解决了500个就业岗位。更主要的是,遍布塞尔维亚各地的大小商铺,都从这里进货。最盛时,周边黑山、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商人,也赶到这里进货。

  贝尔格莱德70号能如此声名远扬,靠的是以青田人为主的浙商敢于冒险,辛勤努力打造而成。

  张杰,浙江青田人,在市场有4个铺位,被称为“百货大王”。他家闯荡塞尔维亚的历史,就是青田人闯荡塞尔维亚的缩影。

  1984年,张杰的父亲在闯荡欧洲几国后,来到塞尔维亚。当时在塞尔维亚的中国人还不到100人,这些浙商就在当地的集市上摆地摊,哪里有集市,他们就赶到哪里,所以,那时赶集十分流行。直到1992年70号市场建立起来,他们才有了固定摊位。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当时的南联盟,塞尔维亚的经济遭受重创,许多商店商品卖断货,老百姓生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浙商积极从国内组织货源,为保证塞尔维亚人民的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自己在当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浙商谋转型

  这几年,欧洲经济不景气,塞尔维亚也是如此,老百姓购买力下降。记者在市场中采访时,许多商户谈到今年是生意最差的一年,有些人已打算到南美、非洲等地去发展。

  但在塞尔维亚南方商业协会会长郭晓的眼里,塞尔维亚充满了商机,只是浙商的经营方式要变。比如,塞尔维亚是著名的黑土地,这里没有污染,牛羊肉十分丰产,价格也比国内便宜很多。如果能引进国内,一定能受到中国消费者欢迎。塞尔维亚是前南斯拉夫的工业基地,目前许多工厂的生产能力空置,适宜于发展来料加工业等。为此,塞尔维亚南方商业协会经常举办讲座,请塞尔维亚商会精通汉语的塞尼亚女士向浙商介绍投资机会。

  也有部分浙商开始摆脱地摊式经营模式,走品牌化、商场化路子。郭晓的弟弟郭勇已经打响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销量逐年上升。来自丽水的陈镁夫妇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箱包。也有青田华商在当地开起了大型连锁超市,闯出了一条新路。

  搞慈善不落后

  近几年,在塞尔维亚的浙商积极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今年5月,塞尔维亚遭遇特大洪水,许多地方受灾严重。在塞浙商立刻行动,参与救灾。当地第一批救灾药品的钱就是由浙商赞助,第一批食品、服装的钱也是浙商赞助。

  洪灾过后,最缺的是日用品和新鲜蔬菜水果,浙商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带上自家的鞋子、内衣内裤等日用品,驱车深入乡村救济灾民。他们还自掏腰包从市场购买新鲜蔬菜和水果,送给当地灾民。市场里的商贩看到浙商如此热情,也深受感动,要求浙商多带一些蔬菜去,以表达他们的心意。

  2013年底,塞尔维亚中塞文化交流协会还与塞尔维亚总统夫人一起,前往科索沃看望战争孤儿,并与他们共度圣诞。最近,20名浙商领袖还与当地2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结成对子,负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塞尔维亚树立了浙商和中国的良好形象。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6 塞尔维亚访浙商 2014-12-24 3734875 2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