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文体

邵逸夫医院精细化管理植入基层医院

十年之约,真诚每一天

  本报记者 童桦

  通讯员 王家铃 盛羽

  这是一辆载满责任和欢乐的大巴。它的起点,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专家楼,终点,是距离杭州200余公里的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每周一的清晨,这辆大巴载着邵逸夫医院的专家赶赴武义;每周五的傍晚,它又会满载当地医务人员来到邵逸夫医院培训。

  邵逸夫医院和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去年9月达成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为期10年。首批专家的到来曾在武义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些来自邵逸夫医院的医生对患者住院期间细致入微的照顾,让当地患者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

  这一天:忙碌

  作为首批“下沉”专家之一,邵逸夫医院ICU-4F护士长周丽萍本可以在6个月的下沉期结束后回杭,但面对当地医务人员的挽留,周丽萍选择了继续在两地奔波,一待就是13个月。

  这是一个寻常的周一,周丽萍刚跳下大巴就接到了武义一院的电话。“周老师,上周有些危重患者急需护理,请赶快过来指导我们。”她匆匆放下行李,马不停蹄地赶往病房。

  她的手上,是一叠上周所有入院患者的护理资料表格。每周一下午,她会用数个小时穿梭在医院的各个科室,现场指导护理细节。因为刚来时周丽萍发现,按照该院以往的护理方式,一些危重病人并不能得到最为有效和安全的配套治疗,患者因为长时间卧床而产生大面积压疮就是其中之一。每当碰到这种情况,周丽萍都会一边查看患者的护理资料,一边现场指导当地护士。

  什么是精细化管理?周丽萍用自己的行动为该院300余名护理人员作出了榜样。她孜孜不倦的专业精神,感染着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她们在为周丽萍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鞭策自己加快学习和进步。

  这一年:变化

  邵逸夫医院把精细化管理特色渐渐融入武义一院,现在,后者也能动高难度手术了。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的66岁患者张道和慕名而来。面对还患有15年高血压病、21年糖尿病史的病人,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医师朱军慧选择了在武义做手术,为病人植入三个支架。“我这条命是他帮我拉回来的,手术后一周就恢复了。”张道和在能下地行走之后就写了一封表扬信,细述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按照邵逸夫医院ICU管理细则,对当地医院的抢救车进行统一放置和管理;重新设计多项工作记录单,转繁琐书写为特定代码以减少填写错误;进行意外事件分析,改建医院高危区域方便患者;给病床加装床栏保护高龄患者,缩小床栏缝隙方便小患者……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实打实地扭转了当地患者对看病就医的感受:原来,住院也可以享受体贴入微的关怀。

  十年后:更好

  责任和担当,就在日复一日的坐诊、接诊中。“我们想用5年时间,将邵医文化和管理模式植入武义一院,从思想的源头上改变县级医院的就医模式。”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数次带队到武义为当地群众义诊,看着面前一张张期盼的面庞,他深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实力的迫切性。

  于是,武义一院从管理人员到护士等50余人来到了杭州,在邵逸夫医院进行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到了这里我才知道做医生的压力,从早到晚都站在手术台旁一刻不得闲。”刚从手术台下来的武义一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周银平脱下厚重的铅衣,“我要考取卫生部冠脉介入资质后才能回家,弥补武义一院的空白。”

  “这一年,邵逸夫医院帮助我们培养了糖尿病、疼痛等多名专科护士,泌尿外科的技术就连金华市级医院都做不到,心内科还成功开展了40余例复杂手术。”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叶中团说,“这只是第一年的变化,毕竟我们和邵逸夫医院签订了十年之约,我们得抓住这次机会,越变越好。”

  (绘图:浙报集团数字采编中心 尚亚伟)


浙江日报 人文·文体 00014 十年之约,真诚每一天 2014-12-23 浙江日报2014-12-2300008 2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