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老家

再来一碗“水煮捞饭”

  老家粉:王东方

  不管走得多远,时间过得多长,对于在上世纪90年代前出生于武义农村的人来说,“水煮捞饭”,是母亲深情的呼唤,是家乡炊烟袅袅的美好记忆。

  在武义新宅镇新宅村,我偶然间看到一对老夫妻正在做“水煮捞饭”,便用镜头拍摄下这久违的画面。

  这对老夫妻,丈夫傅纯杰80岁,妻子陈枝翠76岁,土灶上一口大锅里,乳白色的汤水已经沸腾,当米粒煮至七八分熟时,陈奶奶用笊篱捞出,盛进钢筋锅里。

  土灶边放着一个厚棉絮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灰缸,里面还有一个小灰缸。傅爷爷将灶膛里的炭火用火锹锹出来放进小灰缸里,将一个网状的铁丝放在小灰缸上,再放上钢筋锅,盖上厚棉絮包裹着的缸盖。米粒就在这密不通风的器具中慢慢焖,留作中饭。

  这对老夫妻对焖的工具似乎有所改进。在我小时候,家里用来盛米的是一种带把的陶钵,半埋进灰缸,状似鸡娘。从小熟听了村里流行的“一只赖孵鸡娘,天天早上起来滚灰缸”的谜语。

  水捞饭捞出来后,锅里剩下的饭粒,继续用文火煮透,慢慢地,锅的边沿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粥衣”,滋润养人的粥便煮好了。记得那时村里有哪家媳妇坐月子了,奶水不够,便用这米汤加点白糖或红糖喂婴儿,婴儿也长得白白胖胖。

  我正好没吃早饭,傅爷爷给我盛了一碗,咕噜下肚,顿时感觉浑身都有力量了。傅爷爷说,如果粥里加入毛芋、番薯,味道更好,可惜今天没准备。夫妇俩喝了粥就安心地到附近一家香菇烘干厂去做分拣香菇的零工了,两个人一天能赚个三四十元钱。到11点多钟,夫妇俩回到家里取碗盛饭。我看到焖熟的水捞饭颗粒分明,色亮而香浓。虽然只有豆腐干、青菜,但夫妇俩吃得津津有味。傅爷爷说,早上稀饭,中午干饭,他们一辈子都吃这种“水煮捞饭”。既经济又实惠,还节约能源养生健体。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9 再来一碗“水煮捞饭” 2014-12-23 3732403 2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