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邻居间光脸熟还不够,海宁洛洲小区巧借“草根智慧”——

楼道“会客厅”催热邻里情

  记者 陆遥 海宁日报记者 许涛

  很多新建小区的底楼都有一个架空层,零星放着一些废弃杂物或自行车,大部分空间却是闲置的。在海宁市海洲街道洛洲小区,这个空间如今被干净整洁的楼道会客厅取代,成为大家歇脚聊天、增进邻里感情的一方天地。

  走入洛洲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楼道的架空层,靠墙安放了一排款式不同的桌椅,墙壁上挂着“楼道会客厅”5个大字。因为是冬天,四周通风的地方还挂上了塑料布遮挡。现在,大家最喜欢在这里喝茶闲聊、跳排舞、唱老歌。逢年过节,这里还是整个社区的聚会场所。

  “会客厅”的创立者,是19幢12楼的热心大伯范雪浩。

  “我们是拆迁安置小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我家是2010年12月搬来的。我退休6年了,楼里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有好几个。”范雪浩过去在洛塘河边的老房子住了将近30年,从街坊领居都是熟人的地方,来到了一个互相都不认识的小区里,感到很不习惯,“邻居们都各自在家,平时交流也少了。住了一段时间,大家虽说混了个脸熟,但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互相之间也不了解。”

  老范是个老党员,更是个热心人,经过观察发现,19幢底楼东面有大约140平方米的一块空场地,这里是一个架空层,偶尔会有几辆电动车或自行车停放,但多数时间都是闲置的。因为前面有一条河,附近又是一块绿地,夏天会很凉快,小区里熟识的人没事会去那里转转,碰上了就聊聊天。但那里没有凳子,站久了就觉得累,一开始也想不到什么解决办法。

  老范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同一幢楼的楼道长孙菊英。孙阿姨二话没说,马上拿出了车库里闲置的4条长凳,方便大家坐下来聊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凳子越聚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了,“每天来来往往的人起码有三五十个,”家住14幢的张瑞华说,“我每天必到,和孙阿姨聊聊烧菜,和老浦唱唱歌,如果一天落下了,心里还老不习惯呢!”

  “那个角落里的皮沙发,是3幢的一对夫妻从过去的拆迁房里专门叫车搬过来的;这个藤椅,是18幢的老徐拿来的……”在老范的介绍下,我们得知,现场十来张材质不同、“风格迥异”的沙发和木头座椅,都是热心居民从自己家里搬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墙上的时钟,给孩子测身高的刻度贴,挡风的窗帘,甚至床板……每一个部分,虽然都很简陋,透出的却是浓浓的温馨感。

  “经常是吃着你家的水果,喝着我家的茶,坐着他家的凳子,下着她家的象棋。”孙菊英说,谁家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拿出来分享,关系好得不得了。“卫生也是大家自己动手搞,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家的客厅!”

  楼道会客厅也是邻里互帮互助的大平台。小白领白天上班,接收快递成了大问题,邻居大妈主动替他们签收;家里亲人拌了几句嘴,来这儿跟邻居们诉诉苦,解决了问题,也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一起剥剥毛豆,聊聊菜价,增进厨艺……如今,会客厅已经成为凝聚整个楼道的“黏合剂”,也重构起新时期和谐的邻里关系。

  洛洲社区党总支书记谢建红介绍说:“我们是一个新成立的社区,规模不小,有1012户住户。一开始刚搬进来,邻里不熟悉,社区开展了许多活动,但是效果都不太明显。有了楼道会客厅以后,人气凝聚起来了,大家的关系更密切了。”

  前不久,社区还将一个意见箱挂在了会客厅的墙上,请几位会客厅的热心分子帮忙收集社区管理方面的各种声音,方便社区及时解决问题。“楼道会客厅,是家里客厅的延伸和展示,进出的人多了,邻里关系和睦了,社区工作就更好开展了。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支持老范的会客厅!”谢建红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楼道“会客厅”催热邻里情 2014-12-20 3698739 2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