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浙大二院迎来145周年院庆

医者仁德爱至诚

  本报杭州12月18日讯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今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迎来建院145周年院庆,更推出一部讲述该院38位名医的新书——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相信》。

  我们身边的浙大二院已陪伴杭城近一个半世纪,有许多人祖孙三代都曾在这里看病就医。今天,秉承“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精神的浙大二院已是一家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医院,全球首批JCI 国际学术医学中心。解放路院区一年接治350万人次的门急诊量,接收近10万住院病人,完成近10万例手术。随着滨江院区的不断壮大,两院区共计3200 张床位,更将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百姓。浙大二院在过去的百年里,为上亿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精湛的医疗服务,重塑了千万家庭的希望。

  广济精神

  寒冬来临之际,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一直在急诊中心忙碌,该中心每年救治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超过1000例,“我们的职能,是要在众多的急诊患者中,将最危重和有潜在危险的患者准确识别出来,及时给予生命支持和早期干预。”

  急诊中心的医务人员按照“十项全能”的标准训练自己,冲在救治第一线。这一“广济”精神,早在浙大二院百年前的建院之际就扎下了根。

  1881年,苏格兰人梅藤更和妻子来到杭州,落脚点就是位于横大方伯巷的戒烟所。面对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梅藤更决定将戒烟所扩建成“广济总医院”,取“广济救世”之意——这就是浙医二院的前身。

  “梅藤更为浙大二院奉献了45年,为今天的医院打下了精神上的基础。我作为第十四任院长,要把浙大二院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院长王建安的话语背后,是全院上下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倾心付出。

  全国首家通过三甲医院评审的浙大二院,近年又通过了JCI评审,一人一诊室、红色等待线、厕所里的呼叫器等人性化设施和就诊流程上的改变,让就诊患者感受到了不同。一张笑脸、一个问候,更消融了患者对病痛的恐惧。

  医者仁术

  浙大二院的百年历史,有着培育新技术的因子。

  中国第一例Whipple手术实行者余文光,省骨科、神经外科鼻祖朱焱,浙江耳鼻喉科创始人蔡钺侯,完成全国首例断肢移位再植手术的江让,外科界的传奇老人齐伊耕……

  国际上最早发现三个与大肠癌相关新基因的郑树,一辈子研究心脏病的赵昜,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医学名人传记里的钱可大……

  一串串人名闪耀在浙大二院的历史墙上,一项项成果挽回了代代人的健康。近年来,浙大二院以第一负责人单位获得的国家科学进步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上项目总数和科研经费数更是连续4年居全国同类医院前列。

  由王建安、游向东、董爱强等人组成的心脏治疗团队,采用经导管心脏瓣膜修复术,以微创不开刀的方法为患者带去了福音。团队成员刘先宝说:“这类技术用局麻、创伤小,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国际上也仅零星开展,浙二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浙大二院的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则在近两年里为1000余位患者进行治疗,这一技术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春秋不息

  作为一家教学医院,浙大二院深知,只有放宽眼界,多方合作,才能为患者带去更好的医疗服务。

  为了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里根医学中心达成合作,王建安曾在一年时间里5次飞抵该校,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为他们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理念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达成了双方在远程病理诊断上的合作。目前,双方已完成1500余例联合诊疗。

  “我们与全世界顶尖的四五家医院开展远程合作,人才、技术的国际交流非常频繁和深入。”王建安介绍说,浙二还和国内近200家医院建立了远程联合网络,“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几百家医院里,有浙二医务工作者的身影。”

  医者大爱春秋不息,百年伟业仁德相济。正如王建安在《相信》一书中所说:“我期待有一天,患者们能这样描述浙医二院———是希望和重生的灯塔。即使这条道路充满艰辛和挑战,我们依然不懈努力。”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医者仁德爱至诚 2014-12-19 3732435 2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