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田间地头筑梦人

——记海盐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金良

  本报记者 丁谨之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 李刚

  【党员名片】王金良,海盐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主任科员、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曾获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我不是什么官,我就是个农民。”王金良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黝黑的皮肤、瘦削的身材,眉宇间透露出老农般的淳朴气息。出生在海盐、祖辈都是农民的王金良,自1983年9月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后,一直奋战在农技推广第一线。31年来,他下田次数之多堪比农民,他只有一个梦想:愿稻花丰年永驻家乡。

  晚稻收割季结束时,往日因焚烧秸秆而弥漫在田野上空的浓烟,今年在海盐几乎未曾出现。这一现象的“幕后功臣”正是王金良。秸秆综合化处理是老王关注多年的课题,如今已有了一套成熟的处理方案。“在稻田未收割时,先套种小麦。收割晚稻时基部留茬,秸秆上部机械切碎覆盖还田,这样大部分秸秆就地肥料化利用,剩余部分再离田综合利用。”王金良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采取这一办法后,如再焚烧秸秆就会同时损坏小麦种子,因此焚烧晚稻秸秆的农事旧俗得以杜绝。还田的秸秆可以起到保温、保湿、促苗的作用,离田部分能制作燃料棒或青贮后饲养湖羊,进行生态综合利用。目前,在王金良牵线下,海盐已建有两个秸秆固化成型企业,具备年生产燃料棒5万吨,消纳2.5万吨秸秆的生产能力。

  31年来,王金良曾有许多机会调离艰苦的基层岗位,但他一一婉言拒绝。“我不想当官,就一心想当好这庄稼汉。”2013年来,为帮助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王金良出任县专家服务团团长,引导养殖户向优质粮油、订单蔬菜等方向转产,实现转产又增收;海盐南北湖一片3600亩的盐碱地常年闲置,王金良带队改造,提出生态野禽养殖,引入藏红花与水稻轮作生产模式,让荒地成沃野。

  王金良希望,在继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引导海盐农民们走出一条现代化的特色农业道路。

  “他是个实干家,也是个善于思考的‘设计者’。”嘉兴湖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平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田间地头筑梦人 2014-12-18 3715218 2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