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法社双年展陆续撤展
书法长卷,开阖“有道”
本报杭州12月16日讯
记者 吴孟婕 王婷
两万余人共书一个“道”字,是一种怎样的气场?11天前,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的“有道:兰亭书法社双年展(2014)”,由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现场表演书法开始,舒展开一幅长卷。
宣纸徽墨已经摆好,命题却是开放的: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大笔挥就一幅书法作品;可以在“有道”双年展现场的教与学中参悟“书道”的力量;清晨的平湖秋月,那一个个蘸透西湖水,且姿态各异、生动饱满的“道”字,其实也是一种呼应;当然,也可以把那些有关“书道”“载道”“行道”的美的历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一种内化的文化习惯。
从两年前的“无界”到这一回的“有道”,双年展把视角投射到了书法的本体上,曲高,而从者众。今天下午,“有道”各展厅开始陆续撤展,但那一幅由全民书写的卷轴仍在绵延。
在张爱国的草书李白诗《王右军》前,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李永对着一块块“涨墨”细细端详:“涨墨是靠笔法的轻重缓疾,让墨在宣纸上自然晕化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张爱国先生的书法作品里有如此多地涨墨,实在别致,很有书法的丰富质感。” 李永虽然已提前欣赏了这次双年展的画册,仍觉不过瘾,“现场观书法之色、闻书法之香、品书法之味,大有收获。”
在他身后,刚接触书法1年多的退休会计方小平和兴趣班的“老姐妹”在一幅题为“有道无为”的篆书对联前小声讨论:“远看像布局秀丽、造型委婉的古代人物画;近看,还是画,一张由曲线和弧度构成的画。”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兴趣班班长朱国才“一语道破天机”: “写篆书,得有一份与世无争的淡然和沉静。那曲丝的婉转,是用心的描绘。王羲之有如此美的行书,也因有篆书和隶书做底子”——由烦到简,像生活,也像人生。想不到,我们今天所寻觅和追求的,与千年前的古人如此接近。
专攻书法的徐一超拿着单反相机来“偷师”:“如此重量级的国际书法双年展,机会难得,不可错过。”连续两个双休日,他都流连于展厅,与认识、不认识的书法爱好者们交流心得、互学相长,连一枚印章都不放过。
如何激活人们的书写本能,让书法艺术同于大道?成立4年,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组建的兰亭书法社,给出了答案。在“有道”双年展开展当日举行的雅集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们已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一种更为开拓的可能——勾勒、厘清全民书写、全民乐写的兰社实践,使其成为一种可被广泛借鉴的全新样本。
这也是由王冬龄领衔的兰亭书法社百余位成员,满怀责任和担当的文化实践:通过书法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时代精神,提高大众文化修养和审美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和国际交流。
“‘兰亭’不仅是一个历史坐标,也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精神指引下的伟大召唤。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兰亭书法社,既是书法创作的高地,也是以书会友的平台。”王冬龄的话掷地有声:“在这里,我们分享全民书写的快乐,畅想全民书写的未来;在书法面前,无论年龄、身份、爱好、知识背景差距多大,相同的是一份对于传统文化的虔诚态度。”
建兰中学的周淼森刚在课堂上学过墨分五彩,这一次特意与老师相约来看双年展。对照一幅幅名家作品,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用笔浓,有的用笔淡,有的作品甚至就是用‘枯笔’起笔的,整体感受都很棒,有一种节奏感。”一旁的老师听了频频点头:“别看这孩子年纪小,学书法特别有韧劲和热情,相信是可造之材。”
观众朱懿统则是带着“商人”的眼光来淘宝的。“早就听说过这个书法双年展,我是慕名而来的。” 徘徊良久,他在张光宾老人95岁创作的书法作品前一个劲地点头,“好笔力!”他坦言,“我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作品,问问主办方,能不能高价购买。”
汉字——一种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品”,虽古老,却不陈旧,象征着智慧。在所有的文字中,能够成为艺术的只有汉字书写。一部书法史,也是一部文明发展史。
“有道”双年展开幕日,当手捧正方形宣纸的小“追星族”们将王冬龄、斯舜威、沈浩等书法家团团围住、求指点签名的时候,唯有那个在台上写“有”字的红衣小姑娘颇显淡定,拉着妈妈的手,仔细地看着墙上镜框里的作品。原来,她是王冬龄的孙女。“爷爷说过,练字是一种调节,它像音乐一样,可以陶冶情操。所以我写书法是兴趣,没有老师,就是自己写着玩儿。”——把书法作为一种爱好,这当然也是“道”,更是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汉字有灵且美,线条随心而蹈,当这份沉淀千年的美融入后来者的生命,并将情结凝结为一种集体的情怀,墨香沁人心脾。那场群贤毕至、抒怀论道的开幕雅集结束后,我们无意间看到王冬龄留在发言稿上的感悟:文化交流,跨越时空,障碍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