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新浙商

标准接地气 质量节节高

浦江绗缝业重现生机

  记者 张丹丹 通讯员 许振新

  本报讯 日前,浦江县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新规,重新明确“絮片”的定义,扩大原材料的合法使用范围,当地绗缝产业重获新生。

  浦江绗缝与挂锁、水晶是当地三大支柱产业,曾是当地一张金名片,但由于绗缝制品的填充物屡被曝光不合格,金名片如今成为黑名片。

  怎样才算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绗缝填充物,不要说普通消费者,就连当地大多数绗缝企业的老板们也说不清楚。根据现有国家标准《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填充物必须用原棉,而且短纤维含量不得超过25%。但浦江县绗缝行业协会会长楼耕读告诉记者,这个国家标准并不适用于绗缝制品,“绗缝制品每平方米起码要被针刺两万多次,即使是最好等级的原棉,被针刺两万次,短纤维含量也必然超过25%。”

  产品合格与否难以鉴定,还有一个原因是,绗缝产业内销和外贸的标准也不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楼志静介绍说,国家标准规定,严禁使用再加工纤维用于生产加工生活絮用纤维,不仅禁止使用废旧服装等,也禁止使用服装厂的刀口布这一类边角料,而国外采购商对原料要求则没有这类规定,浦江当地企业通常按照与外商签订合同的技术要求组织生产。内外有别,当地政府监管起来有了困难。

  “现有内销外贸标准有别,造成灰色空间,绗缝市场相当于没有游戏规则。”浦江宏盛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楼柏城从事绗缝产业20多年,他说,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乱拳上阵,什么原材料成本低就用什么,不法分子甚至收购废旧服装、垃圾棉织品来开松加工成原料。从2007年浦江被曝光出“黑心棉”问题以来,浦江绗缝产业一直都在严厉打击“黑心棉”的生产。但多年来一直都是“你打我退,你退我进”的状态。

  为了彻底治绗缝之乱,今年起,浦江县先从灰色空间着手进行专项整治,并明确规定,外贸产品填充物必须与内销产品保持标准一致,坚决取缔“黑心棉”的源头开松加工点,彻底杜绝企业使用再加工纤维及劣质棉作为填充物进行生产的行为。

  浦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则从标准入手,在现有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了《针刺纤维絮片技术规范》企业联盟标准。这个企业新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明确定义了“絮片”二字,扩大了针刺絮片原材料范围,成本相对较低的落棉及一类棉短绒可以做成絮片,成为绗缝用品合法的原料。这样一来,1.5万元/吨的原棉成本,就可以降到约7000元/吨,而目前再加工纤维约6000元/吨。也就是说,企业额外的成本负担从原先的两倍下降到了20%。

  成本增加幅度尽管不小,但积极响应的企业很多。新世纪家纺公司等十几家规模企业在新规出台前就全线换了原材料。“新世纪”总经理楼基根解释说,成本固然增加了,但“符合国家标准”这几个字却能杜绝外贸商业纠纷的风险,“生意好的时候,外商睁只眼闭只眼,一旦生意不好,外商就会拿‘不符合国家标准’扣款甚至打官司”。因此,对绝大多数绗缝企业来说,显然是划算的。因此新规实行半年以来,浦江所有行业企业纷纷对原材料进行升级更新。

  产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也是大势所趋。楼柏城拿出他今年与美国、韩国外商签订的合同。与往年不同的是,每份合同都有原材料的明确要求,“禁止使用再加工纤维”。“如果今年不是因为企业规范而改用絮片,这些订单我都不敢签,白白放跑那么多订单。”楼柏城说。

  不过,楼基根告诉记者,因为成本提高,有些小企业为了规避浦江的整治,开始准备转移到其他地方生产了。楼志静说,现在他们已将这一现象上报国家纤维监管部门,“希望再加工纤维整治能做到全国一盘棋,做到非法企业转移到哪里,监管就跟到哪里,让再加工纤维制品彻底告别生活用品市场。”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1 浦江绗缝业重现生机 2014-12-17 3727024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