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农妇收养脑瘫弃婴悉心照料20余年
“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本报记者 李鹤琳 张丽
县委报道组 徐平
北风呼呼地刮着,70岁的袁菊英紧了紧装有家常小菜的包裹,又骑着三轮车上路了。在10公里外的敬老院里,24岁的老幺韶军正等着妈妈到来。每隔几天,袁菊英就会把家的味道带到他身边。
袁菊英是天台县平桥镇前庞村的一名农妇,而韶军是她20多年前捡来的一名脑瘫弃婴。20多年前的一个凌晨,熟睡中的袁菊英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她的弟弟站在门口,怀中抱着一个才几个月大的男婴,说是从平桥东站捡到的。装婴儿的包裹里除一个奶瓶和半包奶粉外,什么都没留下。
听着孩子“哇哇”的啼哭声,袁菊英很心疼。“他一定是饿了!”担心弟弟不会照顾孩子,她一把将婴儿接了过来。当时,袁菊英已有5个儿女,最大的21岁,最小的16岁。老伴在村里摆自行车修理摊,家里的农活全由她包揽。一家七口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但是,夫妇俩还是决定留下这个捡来的孩子,并给他取名“韶军”,视如己出。
“小孩白白胖胖、活泼可爱,很逗人喜欢。”袁菊英说。下地干活时,她就把韶军背在身上,不让他离开视线。但是韶军快3岁时才会叫妈妈,到了5岁还不会走路,这让袁菊英觉得有些不对劲。她特意把孩子带到杭州的医院做检查,医生告诉她:韶军是脑瘫患儿。
袁菊英感觉如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有村民劝袁菊英把孩子扔掉。“你家孩子那么多,生活困难,再养个脑瘫儿不是累赘吗?反正也是捡来的。”听了这些话,袁菊英背地里不知流了多少泪。“怎么也是一条生命啊,我不忍心。”
带孩子去杭州看一次病要花八九百元,对收入微薄的袁菊英一家来说不堪重负。“八口人都张着嘴等饭吃,可妈妈只要一攒够钱,就把韶军带到杭州求医问药。”她小儿子韶阳回忆说,其他孩子要钱,父母通常很“吝啬”,但若是给韶军看病,几乎有多少就拿多少。
袁菊英先后3次带孩子问诊,结果一样残酷。回到家里,袁菊英开始收集偏方,试了个遍,还省吃俭用买来各种健身壮骨的营养品。她女儿也帮着照料韶军,学会了理发和按摩,努力让他过得像正常人一样体面。韶阳做了个木架,每天扶着韶军锻炼腿部,防止肌肉萎缩。“他是我们最小的弟弟,他过不好,我们都不安心。”韶阳说。
2011年,袁菊英的老伴突然中风,生活无法自理。家里同时有两个人需要照顾,这让原本身体不好的袁菊英深感吃力。万般无奈之下,她把韶军送到了平桥镇敬老院。村民都说,一家人这下算是解脱了,但袁菊英不这么想。每隔几天,她都会骑三轮车走10公里,给韶军送去换洗衣物和好吃的,让他记得家的温暖。3年来,这段路走了多少趟,连她自己都算不清了。
“他就是我的老幺,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袁菊英不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