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邹味味”的梅干菜肉

  本报记者 徐贤飞

  县委报道组 温君凯

  天蒙蒙亮,34岁的邹锋就被手机叮叮当当的微信吵醒了。又是梅干菜炒肉的事!还是美国朋友发来的消息。

  “这位美国华人朋友是武义人。我们开展第一波试吃时,她就将我们的梅干菜炒肉一路西行带到美国波士顿,收获称赞后,她便想与我们合作,开发美国市场。”邹锋说。

  梅干菜炒肉,浙江再普遍不过的一道家常菜肴,一碗梅干菜炒肉饱含了多少人的回忆。

  短短50天,经武义三个老男孩的手,土得掉渣的梅干菜,却在互联网上卖火了,全国已有62位经销商,日销量破5000份。

  老男孩创出“邹味味”

  邹锋和姚晓波是同班同学,两人自小就是调皮的孩子。2001年,武义电脑市场兴起,邹锋便从浙江中医学院辍学,学起电脑,开始游荡商海;姚晓波毕业后,先是从事物流行业,又尝试销售农产品,最后又回到老本行,现已在上海物流业占有一席之地。

  两人与40岁的邹国义认识多年。邹国义原是武义大田乡白衣坑村的普通农民,离家后在外闯荡多年。10年前,办起了农家乐。

  “三四十岁的年纪,事业都已稳定。但我们还想做点事。”邹锋说,我们觉得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可以有更多可能。

  10月15日,三人在邹国义的农家乐吃饭。谈话间,有朋友找到邹国义,让他帮忙炒一大盆梅干菜肉,让在外留学的儿子带着吃。

  “听完这话,三个老男孩会心地笑了,就卖梅干菜炒肉!妈妈的柴火灶,少年寒窗苦读,这碗梅干菜炒肉饱含了多少人的回忆。”邹锋说,当即三人就将他们的梅干菜炒肉取名“邹味味”。

  说干就干。借助邹国义十年的餐饮经验,几天之后,“邹味味”梅干菜炒肉就研制成功。

  试吃员引爆朋友圈

  产品开发了,如何推广,怎么卖?卖给谁?

  有着微商经验的邹锋,立刻想到了微信朋友圈,“我有600个好友,姚晓波也差不多有这个数,邹大哥也有百来个。”

  10月24日,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梅干菜炒肉试吃招募令。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波浪一浪接着一浪传递出去,从武义出发,传播到国内各地,甚至传到了美国、澳大利亚。挂在淘宝网上用于试吃活动的100份梅干菜炒肉,当天就被抢空。

  武义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刷屏。武义网友“大冒险”说,一天有十多个朋友转发这条试吃令。“妈妈柴火灶记忆”、“童年的味道”,这样的表述太诱惑人了。

  100份梅干菜炒肉,得到100份反馈。11月1日,三人决定采纳试吃员的体会,照顾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不同口味,将梅干菜炒肉做成了原味、甜味、辣味三种口味,并开展第二次试吃。300份产品,又在几个小时内被抢完了。

  众吃货吆喝卖干菜

  11月24日,“邹味味”出品的梅干菜炒肉正式发售。当天,销量就达到2400包。

  “两场试吃,我们是在试产品,也是在招人。”邹锋说,产品要以客户为导向,真正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设计、销售中来。

  截至目前,他们的梅干菜炒肉已有62个经销商,其中20多位是当时的试吃员。邹锋说,浙江农林大学一位叫“芊芊”的学生让他印象深刻。

  “她在微信里问我,‘我可以在学校里帮你卖梅干菜吗?’”后来,这个腼腆而又一心想创业的姑娘便成了经销商,邹锋和姚晓波每天都会给她指导。如今,“芊芊”的销售已达百来份。

  每周日晚上,五湖四海的经销商就在微信圈里召开沟通会。当周的工作总结,下周的计划,每个人都参与,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同的情怀,在互联网中得到聚合,并迅速引爆。11月24日,2400份;12月2日,破3000份;12月3日,破4000份。

  姚晓波人在上海,邹国义忙着未来梅干菜的原料九头芥基地的各项事务及每日生产的事,主要是邹锋接受我们的采访。而我们的谈话,几乎每隔十分钟就要被打给邹锋的电话打断一次。

  12月6日,一条“招募令”又在邹锋的微信朋友圈发出,这回招募的是接单客服。武义三位老男孩起步于“朋友圈”,借助于互联网营销的事业,正在步步前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邹味味”的梅干菜肉 2014-12-16 3719839 2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