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走读

有600年历史的古村,如今正由“卖茶叶”向“卖风景”转身

霜色流丹,
官埔垟的变化与坚守

  本报记者 江晨 邓国芳

  市委报道组 鄢鸣

  通讯员 雷丁琳

  村支书张小平讲起龙泉官埔垟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眼前这个瘦小的男子带我们向古村的高处攀爬,这里曾是通往凤阳山的必经官道,这里有深不可测的银坑古洞。初冬,我们踏入这个一半翠绿一半嫣红,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漫山遍野的枫树像是神仙驾乘的祥云,红透山岗。枫染山林醉,我们惊恐于点滴喧哗可能会吵醒它;没成想,它如此静谧美丽,反倒把我们拖入了梦中。

  美景令人心生悸动,传奇故事更为它增添神秘。海拔660米,呼一口清冽空气,广阔天地间,官埔垟的故事随画卷铺展……

  驿路枫林:

  飞霜诉说着歌谣

  在龙泉,大凡称“垟”的村庄,多有宽阔田亩。而这里,高高低低全是陡峭的山,“垟”字在这逼仄的山谷里显得有些夸张。清澈的大赛溪穿村而过,溪流的左边,是住房和竹林;溪流的右边,则是枫树林。

  建于乾隆年间的石砌独拱古桥——“黄陂桥”横跨溪上,张小平告诉我们,古时顺着桥梁延展,曾是条官道。这里作为龙泉通往庆元驿路的必经之地,设过邮驿。为了供过往官员歇息,村边特意筑一座被称作“官埔”的亭子,加上村里祖先期待这样一个山坳,也能如“垟”不愁吃穿,“官埔垟”由此而来。

  一边是四季常青,另一边色彩斑斓。泾渭分明,如梦似幻。“我们全村的根基,就在这50亩的野枫林。”张小平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省第三采伐队曾驻扎于此,村周边的山林都曾遭遇砍伐,唯独这片长存祖先尸骨的风水古枫林幸免于难。

  进入古枫林,面对火红的叶,冰冷的胸中不由升出一股温暖。枫林中的树种其实有很多,枫树只是因叶色耀眼占了先机。最粗的一株枫树胸径为1.72米,而和它一样高大的,有柳杉和松树,还有甜槠、苦槠或栲、栎之类,加上灌木和藤类,品种当以百十计。

  两株夫妻枫树紧紧依偎,周边缠绕着村民系上的红丝带。官埔垟人对枫树,有着常人难以体会的偏爱。枫树是种菇的好树材,“香菇鼻祖”吴三公砍树种菇的发源地近在咫尺,在农耕时代,香菇作为方圆百里的主要营生,若能给村民带来财富,树木必遭砍伐。而祖坟上长出来的枫树,他们细心呵护,不动一根枝叶。除了庇佑祖先的灵地,它还饱含村民的精神寄托。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你听过这段谚语吗?这是几百年菇女口中传唱的民谣:年轻男子手握柴刀,钩啄着几人合抱的树身,以膂力交替着向上攀爬,这样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冒险,只为剔除部分枝桠再定向砍树以种植香菇。他们敬畏自然又利用自然,在古朴谋生中与上苍达成妥协。

  当年驿路赏枫的古代官员不知道是否曾注意到这诗情画意的景色,而百年后我们却能不期而遇。也许,我们可以在流淌的光阴里,找寻给予启示的远古歌谣。

  银洞寻踪:

  砥砺意念与信仰

  据《龙泉县志》记载,官埔垟古时曾有矿产开采,而且规模巨大,甚至有明代官员为了禁止“强贼”私自采矿而设了一道“禁采令”,现今尚存于一块摩崖石刻。

  我们费了好大力气在溪边找到这块案几大小的岩石,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幸好《龙泉县志》有记载:“东南下弄溪边一巨石,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上刻碑帽飞30厘米,下刻碑座宽128厘米,高30厘米。禁字全文126字,楷书,若干字迹已模糊难辨。”

  听老人说,村周边有不少废弃的银矿坑,有的笔直向下深不见底;有的在稻田边,斜插在山坡中。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彻山顶,张小平和村委会主任季军军都听过“龙洞”的传说——20年前,村里有3人上山伐木,曾走入一个很深的洞穴,洞的底部是水潭,胆大的村民扔一块石头下去,竟然听到下面传来“莫扔,莫扔”的声音。这是否类似当年幽禁小龙女16年的寒潭?深潭之内别有洞天?张小平说,他们期待世界各地的探洞人前来冒险。

  而在粗坑自然村还有一个“风洞”,在酷暑时,洞内仍能维持10℃以下的低温,是村民纳凉的好去处。

  村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古迹可以追寻,如不知年岁的道堂、妙觉禅院、禹王庙,它们大都荒芜废弃,在层层枝蔓包裹中露出沧桑。触摸着粗粝的庙墙,伫立于这些古老建筑之中,个人的短暂生命被超越,尚在眼前的活生生的历史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与心安。有时你会恍惚觉得似曾相识——“噢,原来你在这里!”

  遥想当年开洞建寺的山民, 他们肩扛手提输送材料,在山路上艰难行走、在悬崖峭壁间辗转前行,一点点拼凑出自己内心的信仰。一样的青苔遍地,一样的石径逶迤,红尘四顾。

  茶香四溢:

  幸福深处有人家

  黄狗缠在膝头,呷一口土茶,余香满口。如今的官埔垟,早已舍弃了种菇伐木,一跃成为龙泉的金观音茶叶种植示范村,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58亩,有9家配套茶叶加工厂,茶叶年产值逾300万元。凭借种植金观音,全村171户茶叶种植户,人均增收4000多元。

  “辣椒当油炒,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春三月断粮,夏三月借粮,秋三月缴租,冬三月入山。”昔日穷苦生活早已远去,官埔垟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枫叶红时官埔垟美丽乡村漫游活动”,以品新茶、赏枫树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年”活动上演了“卖茶叶”到“卖风景”的蜕变。

  “去年有40多位韩国人组成的摄影团来村里采风。”张小平说,因游人增多,小村陆续开起了7家农家乐。更有摄影师将古村在网络上分享,红色的枫树林加上翠绿的茶山,静默坚守了600年的官埔垟与世界又联系起来。

  绕村徐徐前行,昔日曾与山民休戚相关的生活,早已跌进岁月的河流消失在远方。脚下的官道“黄陂桥”,却愿意接受600年风吹日晒,只为等待你经过。

  如今,这条通往凤阳山的必经之路已不再狭窄,改成混凝土浇筑。农家乐的老板娘欣喜地告诉我们,村里还将建成一条索道,从这里乘索道可以“扶摇直上”凤阳山,俯看整片山林。

  也许不经意间,小村揭示出了宇宙运行的真相——变化与坚守。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如先辈般勤勉。红枫沙沙作响,生命轮番上演;红叶簌簌落下,将幸福洒满屋顶。我们默默下定决心,明年要再来官埔垟看一次枫叶,不仅是看风景,更看守护风景的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8 霜色流丹,
官埔垟的变化与坚守
2014-12-16 3669177 2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