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今日上虞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招商力度

让更多人共享“国字号”之利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招商力度

  让更多人共享“国字号”之利

  陈全苗 袁伟江

区位,得天独厚的竞争力

  2013年11月,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对于一个县区级开发区,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与成就。

  是什么,让杭州湾刮起了强劲的“上虞风”?

  立下“首功”的,当数其得天独厚、极具竞争力的区位优势:西邻杭州,东毗宁波,南接温州、台州,北连嘉兴、上海,再加上穿境而过的5条高速公路,以及杭甬铁路、杭甬运河、上虞港,构建出了一个非常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长三角核心经济区不可多得的一个交通枢纽城市……独特的“先天优势”,成为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强劲之翼。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风生水起之时,谁占有了区位优势,谁就占有了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流等优势。

  事实,是最具说服力的。

  去年,随着嘉绍大桥、杭甬高铁的先后开通,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立即凸现,“大桥经济”、“海洋经济”,乃至虎虎生威的“物流经济”随之全面激发。一次投资达数十亿元的企业不断涌现,仅是“世界500强企业”就有4家,国内外上市企业有15家,新能源、新材料、物流企业更是不断进驻……

  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势下,开发区上下不懈努力、攻坚克难,依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预计2014年,开发区200余家企业,共将实现工业总产值850亿元,较去年增加150亿元。

高地,构筑科技的“新常态”

  重规划,高起点,严标准,打造科技兴区的“新常态”,是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法宝。

  16年前,开发区悄然落户于杭州湾南岸的一大片滩涂上。其时,嘉绍大桥、杭甬高铁尚未建设,各方面都不具什么优势。如何化“短板”为“长板”,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上虞耐得住寂寞。在之后的岁月里,重规划、强设施、打基础,硬是将一片荒芜之地,构筑成了科技、生态的现代化工业开发区。一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吸引企业进入开发区;另一方面,提高进入开发区门槛,提升进入开发区标准,禁止高耗、低效、低能的企业进入开发区。同时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让开发区从诞生之日起,就站在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度,为其后的健康、有序、生态、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的规划、引导,至2014年,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绿色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为主要业态的“四大产业”。在此基础上,重点主攻上海、北京、深圳及广州、浙江为主要招商方向的“四大区域”,辟建了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分区、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台湾产业园等“四大分园”。

  最近3年,又有60余只工业项目陆续进入开发区,总投资超过了340亿元。其中,“新和成”投资53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新加坡普洛斯投资4800万美元的仓储物流项目等41只新兴产业项目,格外引人注目。“科技高地”越来越成为开发区的一种“新常态”。

政策,助推投资“洼地效应”

  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科技、生态与现代的开发区环境,以及开发区周边十分完善、发达的经济产业链,让规划总面积达133平方公里的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众多优质企业争相投资的一块宝地。

  “洼地效应”还在持续发酵,缘于一个个招商政策还在陆续出台。

  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完善。行政商贸区、企业总部区、教育科研区、生态居住区、运动休闲区的建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投资50亿元的杭州湾商旅综合体海上花田生态旅游度假区一期工程的即将开园,投资3亿元的滨海乡村休闲生态观光园的开工建设,不但改善了企业经营者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初步实现了由“区”向“城”的华丽转身。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人才引进、设备投入,还是外资投入、总部经济,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努力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服务保障不留空白。在地税、环保、工商、消防、供水、供电等部门常驻开发区的基础上,22项区级审批职能已下放开发区,推行“一站式服务”、挂钩包干、项目联审联批、项目前期服务中心等服务举措,让每一家入园企业充分享受真正的高效、优质与尊重。


浙江日报 今日上虞 00025 让更多人共享“国字号”之利 2014-12-12 浙江日报2014-12-1200006;浙江日报2014-12-1200014;浙江日报2014-12-1200020;浙江日报2014-12-1200015;浙江日报2014-12-1200021 2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