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笔墨江南 清丽湖州

打造“四个湖州”,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打造“四个湖州”,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文/李文芳

  近年来,湖州市明确了打造“实力湖州、活力湖州、魅力湖州、幸福湖州”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坚持产业兴市、创新驱动、生态优市、民生改善,未来湖州将打造成以“浙北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生态示范城市”三个城市形态为战略重点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湖州作为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加之湖州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四个湖州”建设步伐紧凑: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实力湖州步履稳健;支持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活力湖州机制日益完善;清丽山水、生态湖州的形象进一步提升,魅力湖州根基扎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湖州指日可待!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元代诗人戴表元的这首诗,道出了湖州良好的人居环境。

  如今,悠悠千年运河串起一个个珍珠般的城镇和乡村,穿行于湖州的河湖港汊之间,处处是一派江南风情,这风情里孕育着湖州的实力、活力、魅力以及幸福!

  湖州市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百强之列,但湖州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变得喧闹,湖州依然拥有安静的山水田园,湖州人依然操着本地柔软的口音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合作,“生态文明、湖州先行”的生态品牌更是声名远播。

  近年来,湖州市已先后跻身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行列。

  湖州就像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在笔墨江南的画卷上舒展满腹的才华;也像个激情洋溢的勇士,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换挡中大施拳脚。

  “幸福湖州”是目的,“活力湖州”和“魅力湖州”是基础,“实力湖州”是关键。打造 “四个湖州”构筑成一个完整的共同体,协力打造具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再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盛景。

建设繁荣富饶的实力湖州

  东邻上海、南接杭州,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使湖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打造繁荣富饶的实力湖州,既是湖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的必然。

  湖州在宋代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便产于此。

  相比于湖州丰饶的文化底蕴,湖州的现代工业历经了阵痛、整治、转型的三部曲。如今,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打造“实力湖州”,就是要化解资源要素制约,牢牢把握产业平台建设、工业有效投入、优强企业培育,推动产业朝着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这座因湖而名的江南古城,一场“四换”战役正在悄然打响:

  湖州市实施“腾笼换鸟”,今年以来,已淘汰236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腾出27.8万吨标准煤,整治139家印染造纸化工企业。

  推动“机器换人”,上半年,湖州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90.1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57.4%,限额以上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改造在建项目760个,占全市工业项目数的75.2%,企业“机器换人”积极性大幅提高。

  开展“空间换地”,在湖州市开发区,159家企业旧厂房改造项目已启动实施113家,盘活土地1195亩,完成旧厂房改造面积12.9万平方米。

  探索“电商换市”,湖州市唯一一家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落户湖州开发区并将正式运营,一大批电商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湖州市着力培养名企、名品、名家“三名”企业,打造行业龙头。超威作为湖州市首批品牌型“三名”试点培育企业,专业生产绿色动力电源,着力于研究和提供储能电池技术解决方案,是浙江省纯电动汽车技术创新的综合试点单位,打造浙江经济县域升级版。

  湖州市全面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龙头企业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实施转型升级。

  在装备制造行业中,怡达快速等电梯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引进了萨瓦尼尼钣金线和瓦格纳喷涂流水线,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升。

  在新能源行业中,天能、超威等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通过工艺优化和资源循环利用,走出具有“长兴特色”的蓄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生物医药行业中,升华集团注重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在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等细分行业创造了10项全国单打冠军。

  ……

  湖州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前三季度,湖州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7.4亿元,增长8.9%,列全省第三位。其中六大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276.72亿元、119.61亿元、180亿元和132.39亿元,分别增长11.1%、11.9%、12.6%和13%。

  湖州市规上工业实现利税249.432亿元、利润160.23亿元,分别增长16.99%和18.4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高出全省平均9.05和8.6个百分点。

  靓丽数字的背后,是湖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更是湖州实力的迸发。

建设创业创新的活力湖州

  当下,经济增长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在走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中,创新是关键,人才是核心。

  活力湖州,就是将创新体系建设置于产业、企业之中。

  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启动省级现代物流装备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新增久立特材、永兴特钢、金洲管道、德华新材、诺力物流、红鹰新型耐火、尤夫高分子等1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新增国家级不锈钢长材产业技术创新试点战略联盟和新型电池产业技术联盟等3个省级重点产业技术联盟。湖州吴兴区多媒体产业园被列为省级工业设计基地。

  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和水平。

  新增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1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

  同时,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中做文章,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

  加快德清生物医药等3个省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提升区域“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大力开展“两化”融合“双百”行动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实施173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培育了180家市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和3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活力湖州,就是将各方人才聚于此,尽其才、显其能,建设创新型滨湖城。

  湖州正用心用力聚英才,让人才驱动创新成为“新常态”。湖州是全省最先出台大规模强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地区之一,从“南太湖精英计划”目标直指高端领军人才,到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空档立马实施“南太湖紧缺急需人才引进计划”按需引进产业紧缺人才,到适时推出“青年科学家计划”,引才之行超前并果断。

  对人才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创业,在湖州,通过高层次人才的“一站式”服务,让人才们备感温暖,创业创新机制日臻完善。

  截至目前,湖州共引进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5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5人,省“千人计划”34人;聘任“南太湖特聘专家”168位;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居全省第3位;去年,湖州人才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0%以上,利税、利润均实现翻番。

  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创新呈现新的亮点,科创中心平台效果日益凸显,逐步形成脚踏实地、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各类人才集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使得人能尽其才,才能尽其用的良好图景正在活力湖州的大地上充分展现。

建设秀美文明的魅力湖州

  倚天目有群山之秀,傍太湖有水乡之美,西部山区森林茂密、植被丰厚,东部平原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湖州的自然禀赋,孕育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文明,是太湖流域和长三角西部的重要生态涵养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始终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走出了一条秀美文明的魅力湖州之路。

  从南太湖渔人码头望去,太湖水面碧波荡漾,帆影重重,鸥鹭款飞。入夜,整条湖岸线像被繁星点缀一般,一轮“明月”从水平面升起,这座与迪拜帆船酒店媲美的月亮酒店,让南太湖的夜色更为柔美绚烂。目前,加之方兴未艾的生态乡村游和现代农业,让湖州成了旅游热点,更成了上海人的后花园、菜园子。

  这厢是湖州如火如荼的生态旅游经济,打造天堂中央的秀美风光;那厢是湖州市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而做的扎实努力,“治水”“治矿”“治污”工程深入开展。

  今年以来,通过河道清淤、河岸截污、水系勾通、河面保洁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湖州市对群众积怨已久、反映强烈的“三河”进行快清、快整、快治。

  截至9月底,湖州市已提前完成省下达的245.2公里垃圾河、254.7公里黑臭河的年度治理任务,市级“河长制”河道水质52个监测断面中III类以上水质比例为86.5%,较去年同期提高22.1个百分点。

  在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未见肆意飞扬的粉尘,矿区一片绿意盎然。湖州矿山历经整改,迎来了“绿色时代”,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更是于近日拿下了全国首批被国土部认可的“国家级绿色矿山”。

  目前,湖州市所有废弃矿山已全面开展复绿,已完成33座废弃矿山治理;所有在产的矿山都达到绿色矿山要求,实现矿石生产全封闭、矿石输送机械化全覆盖、矿石冲洗废水全回用,从源头上减少了矿山开采对水质的影响,水中悬浮物浓度明显降低。

  东西苕溪沿岸矿山集中区域的河道中,一艘艘货船如点点繁星在碧波上闪烁。河道内,悬浮物平均浓度从去年的500mg/L以上下降到100mg/L以下,水体感观明显趋优。

  在农村,结合道路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基建工程,湖州大力推进乡镇镇区和中心村生活污水截污主管网和支线管网建设,已完成管网建设301.8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109.1%,截至10月底,32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设施已开工建设,45个行政村已完成。截至目前,新增受益农户69657户,提前完成省定任务。

  在湖州,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民主法治不断健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重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好意愿。

建设宜业宜居的

幸福湖州

  自古以来,湖州便有“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辟雍取法,列郡观效”之说。美丽湖州,美在环境,更在精神。精神之美,在于文化,文化铸就人的道德品质,也铸就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近年来,湖州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了一批事迹亲切感人、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模范。据悉,湖州是获得“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最多的地市之一。

  为更好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从今年6月份起,湖州市各部门联合开展了“最美湖州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核、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湖州市文明委决定,授予陈根花等12名同志“‘最美湖州人’道德模范”称号,白月芬等12名同志“‘最美湖州人’道德模范提名奖”。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一个个道德模范的诞生,弘扬了真善美,传播了正能量,使讲道德、做好人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

  湖州市更是掀起一场向道德模范学习,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道德新风尚。

  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热火朝天。自2009年开始湖州市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八有”工程,即每个行政村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电视看、有广播听、有书读、有报读、有文体活动室、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各县区还添加了“自选动作”,如德清建设“和谐乡风馆”、长兴组织“一月一节”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安吉村村建“村史馆”、吴兴区开展“道德门诊”等。

  湖州市正在打造文化礼堂升级版,将文化礼堂打造成农民群众的活动公园、生活庭院、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0家,到年底可建成226家。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载歌载舞,盛世太平!一个规划科学、功能完善、文明有序、清丽宜居的幸福湖州正在大胆转身,湖州人以新的文化自觉和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

  清代李煊诗云:侬家生长碧湖头,打浆真从镜里游。怪道当年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这座“天堂中央”的古城,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诗意栖居,静观繁华的流转;头顶桂冠,探寻幸福的底色。这里,便是湖州!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笔墨江南 清丽湖州 2014-12-10 浙江日报2014-12-1000012;浙江日报2014-12-1000009;浙江日报2014-12-1000011;浙江日报2014-12-1000014;浙江日报2014-12-1000016;浙江日报2014-12-1000018;浙江日报2014-12-1000021;浙江日报2014-12-1000025;浙江日报2014-12-1000008;浙江日报2014-12-1000010;浙江日报2014-12-1000013;浙江日报2014-12-1000015;浙江日报2014-12-1000017;浙江日报2014-12-1000020;浙江日报2014-12-1000024;浙江日报2014-12-1000029;浙江日报2014-12-1000022;浙江日报2014-12-1000028;浙江日报2014-12-1000032;浙江日报2014-12-1000023 2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