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景象

南屏,你不能
错过的风景

  胡海英

  说起天台,首先想到的是国清寺,其次是石梁瀑布。这次随浙报摄影记者与签约摄影师一行去了南屏,才知道天台还别有一番美景在。

  早晨6时,车队准时出发去南屏。天气预报说阴有雨,一路上摄影师们都担心光线不够好。但很快担忧的情绪被路边的风景冲淡,只见道路两旁有很多梨树,想像得到春天梨花胜雪的浪漫。还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屋舍民居,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和远处山顶的浓雾连在了一起,宛若仙境。

  到了下杜村,村口的溪流之上横跨着一座双孔石拱桥。桥的两端各有一株枝繁叶茂的百年樟树,充当着守护神。在樟树树叶掩映下,拱桥更显古朴。桥下溪水汨汨,一如日子在岁月长河里流淌。车子继续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很快到了前杨村。村道两旁种满了乌桕、红枫。树上叶子大多已经火红,一树一树,都是深秋的颜色。我们遇见一株千年巨樟,树下有老人在卖蔬菜瓜果。樟树已千年,而村民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辈,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油然而生。

  南黄古道就在田野的尽头,建于1000多年前。始发点为天台县南屏乡前杨村,终点为临海市黄坛乡大泛村,全长12公里。南山多野生红枫与松树,每到深秋时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自元代起,俗称“南山”的南屏,就因“南山秋色”而闻名。据介绍,曾有一段时间南黄古道淡出人们的视线,但随着红枫节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古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每年前来赏枫旅游的人数超过了40万人次。

  沿着古道拾级而上,两旁的红枫和松树遮天蔽日,飞落的树叶堆积在古道上,都舍不得下脚。在古道最美的一段,我们停下拍照,外籍麻豆和红枫古道被尽数收入摄影师们的镜头之中。回首来处,云深不知处,恍若仙境。翠东村建在山坡上,四周被层层梯田包围着。乍眼看去,还真有点布达拉宫的味道。据称这里是浙东面积最大的梯田,落差近千米,核心区块呈莲花状,被称为莲花梯田。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梯田间,蔚然成趣。可惜稻子都已收割,看不到稻浪翻飞的景象,少了丰收的色彩。村民烤的麻糍,免费送给来客。村民十分淳朴,麻糍是红豆馅的,外皮烤得喷香酥脆,且个头极大。胃口小的人,一个吃下去,基本就不用再吃饭了。

  看完梯田,匆匆吃完午饭,就去山头郑村了。山头郑村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南山的中心,被称为“小上海”。八九十年前村中就建有洋房几十幢,水泥浇筑的阳台20多个,这些也是天台最早的水泥阳台之一,距今百年依然屹立不倒。村中的千米老街曾是附近最为繁华的街道,旧时被称为天台“十大市之一”。街道的尽头是一片民国古建筑,虽历经时代沧桑,却依旧透露出往日的繁华。

  村中现存有民国南山首富郑仁山故居四层小洋房(原区公所,解放后南山区包括南屏、雷锋、滩岭3个乡,后被拆分)、原区邮电所、原区派出所、听泉楼等十余幢古建筑,置身其中,感觉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有些老屋破败不堪,不能承受岁月之重,默默坍塌。在残垣断壁之间,还能找到许多历史的印记。

  也许是我对旧居旧物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常常驻足停留很长时间,一不小心就掉队了。索性自己一个人慢慢走,慢慢看。虽然阳光很猛烈,但是历史的尘埃同样很厚重,无法穿透。总觉得只要停下来,故事就会从四面八方涌入我的耳中。如果墙会说话,我们知道得可能更多。

  来到下汤村,村前溪流之上架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村里还有一座牌坊,据说当年有位杨氏,新婚不久守寡,年仅20多岁,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非常不容易。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她,特许村民为她建立牌坊。

  牌坊坐西北朝东南,四柱三楼双落翼式石构建筑。整座牌坊气势宏伟,由四根石柱支撑起整座牌坊,石柱下均建有石基座,外边两柱用抱鼓石稳固,中间两柱的石台上前后各有二对石狮,左右相称。正面的两只狮子,雕刻精细,神态各异,背面也是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

  到了南屏,才知秋色如许。这里山水起承转伏,别有洞天。这里四季皆宜,春看百花秋看叶,夏观麦浪冬赏雪。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

  南屏,你不能错过的风景。

  (作者系本次活动征集的写手)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6 南屏,你不能
错过的风景
2014-12-06 3707261 2 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