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定海贝雕达人突破老工艺开拓新市场

艺术海洋拾贝人

  本报舟山12月4日电 (见习记者 翁杰 区委报道组 季勤 康明军) 在舟山群岛,海产丰饶,各种贝肉、螺肉是人们钟爱的美食。对于大海的馈赠,海边的人尤其懂得感恩,也格外珍惜,连贝壳都不敢浪费。

  把贝壳剪裁、打磨,雕刻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片片五彩斑斓的山水,再用黄鱼膏提炼的胶拼贴起来,制成巧夺天工的贝雕工艺品——这样的工作,舟山贝雕艺人夏雨缀已经从事了50多年。这就是他与大海半个世纪的“对话”。

  这位69岁的老人曾见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舟山贝雕盛极一时的辉煌,也经历了之后近20年的贝雕沉寂期。如今,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徒弟再次出发,钻研技术、创新工艺,让舟山贝雕重新绽放光芒。

  定海区闹市区的一个小巷里,夏雨缀的贝雕工作室,闹中取静,藏身其中。沿街的作品展览室内,陈列着美轮美奂的贝雕作品《霓裳羽衣曲》、《普陀佛光》等。来到楼上,3间功用不同的工作室,或挂着贝雕作品的设计图稿,或铺放着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半成品。走进最后一间,满头银丝的夏师傅正埋首制作贝雕,神情专注,让人不忍打扰。

  “要把一个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贝壳制作成一幅贝雕作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说起贝雕制作,夏雨缀神情严肃。“制作贝雕的流程有设计、裁切、起底、嵌片、斗筋、嵌色等15个步骤,有时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在每一个步骤中,贝雕艺人都要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例如,画图稿,除了把人物画得逼真,把山水画得秀丽,还要边画边想,图稿的内容能否通过贝壳切片的天然颜色、纹路来展现。”

  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在一代代贝雕艺人间相传。夏雨缀的师父是晚清舟山贝雕艺人季伟全。

  年少时,夏雨缀就开始帮人在大件家具上画漆画,并以此为生。之后,他又到宁波学习了牛骨切片、雕刻技术,在家具上镶嵌牛骨画。牛骨含油脂,容易泛黄,影响外观,夏雨缀想到用颜色多样、又俯拾即是的贝壳代替牛骨。几经打听,他得知在舟山金塘岛上有一位贝雕大师季伟全。

  当他找到72岁的季伟全时,老师傅已是重病在床。听说夏雨缀有绘画功底,季伟全欣然答应收他为徒。贝壳坚硬,纹路多样,雕刻起来颇为不易。然而,在师父的指导下,短短数月,夏雨缀的技艺就突飞猛进。

  临别时,季伟全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一对锋钢工具刀,传给了自己唯一的弟子。同年,季师傅病逝。之后的许多年,师父的那对刀一直伴随着夏雨缀。“师父一生的缺憾,就是自己不擅长绘画,限制了他的贝雕技术发挥。他尤其看中我的绘画功底,大概是希望我能够在贝雕造诣上超越他。”

  1972年,舟山筹备成立美术工艺厂,招募民间艺人。夏雨缀听说了这个消息,毛遂自荐,用一幅贝雕作品《牛郎织女》获得了厂方的认可,与其他3名贝雕艺人成为舟山美术工艺厂的骨干力量。1973年,他们带着8幅贝雕作品来到广交会,一举获得4.8万美元的订单。从此,舟山贝雕名声鹊起,舟山美术工艺厂的产值也连年翻番,到1978年时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这时,夏雨缀已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贝雕匠,他有一个成为贝雕艺术师的梦想。1975年,夏雨缀获得了到浙江美术学院学习一年的机会。30多年过去了,夏雨缀至今对那次培训记忆犹新:“高照教授的人体结构造型课真是太妙了,现在我雕刻人物时还会想起他的教诲;李浣玲老师的设计构图课程,让我对线条的运用有了全新的领悟……”

  然而,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的贝雕市场正悄然发生变化,不仅国际市场一再缩水,连国内市场也迅速滑坡,贝雕生产企业步履维艰。1991年,以贝雕为主产业的舟山工艺美术厂被迫转产,开始生产鞋子。

  贝雕产业走向没落,身边的贝雕艺人也纷纷转行,夏雨缀却始终不肯放弃。他分析贝雕产业没落的原因,认为贝雕容易损坏,不易保存是症结所在,比如黏贴贝壳切片的胶水在冬天低温时容易失去粘性,导致贝片脱落。

  突破缺陷,贝雕才能重现活力。1993年,夏雨缀辞了工作,一门心思在家钻研技术,立志要攻克难题。数年的努力,夏雨缀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家里债台高筑。1997年,迫于生计,夏雨缀只好暂时放下贝雕,转做羊毛衫印花,因为生意格外红火,他这一干竟是10年。

  2008年,在夏雨缀的坚持下,老伴终于答应结束羊毛衫印花生意。老夏重新拾起贝雕,继续创新技术,终于获得突破。他在创新的同时又结合传统螺钿镶嵌艺术,增添了室内装饰各类浮雕形画屏,螺钿镶嵌和高嵌贝雕(百宝嵌)三大工艺。“现在,我的贝雕不但比原来品种多了,更重要的是作品能够永久保存,不易损坏。”

  几十年的付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近年来,夏雨缀的贝雕作品屡屡在省内外的工艺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如今,他的一幅作品能卖出上万元的高价。“我高兴,不仅仅因为贝雕作品能卖高价,而是因为看到了贝雕的未来。”

  更让夏雨缀欣喜的是,在他的悉心传授下,他的儿子、弟子都已经能独立制作出不错的贝雕。贝雕技艺后继有人。“前些天,还有客商要求我批量生产贝雕作品,供应给他。我知道,贝雕制作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夏雨缀说,舟山贝雕产业化的步子才刚刚迈开。

  【贝雕者言】

  作品和产品,对于一种艺术而言,孰轻孰重?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幅作品,卖上万元,固然令人振奋,但这毕竟只是一个贝雕艺人的骄傲。对于当下的舟山贝雕而言,也许产业化的要求更迫切一些。产业化,能让更多人了解贝雕,喜欢贝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贝雕制作。或许,当一批批贝雕产品从工厂走出,以适当的价格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才是值得所有贝雕艺人抚掌大笑之时。 (夏雨缀)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艺术海洋拾贝人 2014-12-05 3717011 2 2014年12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