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气开笔墨
本报记者 吴孟婕 王婷
12月5日至16日,一幅以“有道”为主题、会集170多位中外书法艺术家的书法长卷,在浙江美术馆缓缓展开。这是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有道:兰亭书法社双年展(2014)”。
本届展览,汇聚了不少政界、科技界、商界、艺术界的精英,以及爱好书法的国际友人。本报就此专访了部分代表,讲述他们眼中的书法之道。
展览期间,浙江美术馆7号展厅展出特邀参展作品,8号、9号展厅为国内老中青年实力书法家的作品百花园,10号展厅集中展示来自海外书法艺术家的墨宝。展览旨在回归书法本体,故呈现多为立轴世界。其中的“技”、“艺”和 “道”,既非一日所成,也非一言能尽。但欣赏书法艺术,本就应该为想象腾出空间,恰如窗外冬日西湖山水的“留白”。
因为对“书道”传播的认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今年9月主导了一场与兰亭书法社的书法志愿者进校园行动遥相呼应的新生开学典礼。用“书法”为1700余名新生“开蒙”,一瓶“曹素功”墨汁、两支品相端庄的毛笔、一册智永《真草千字文》字帖、一百张原素纸就是“见面礼”。
许江这样看待渗入校园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的学习是人生最好的启蒙。书法与校园的粘连,笔、墨、纸、砚所编织的文化空间气息和文人姿态,握笔一招一式所带来的虚、实、方、圆、疾、徐,都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构成。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文化是浙江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让“兰亭书法社双年展”更接地气,更具时代特征,也更突出浙江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核。
文化和艺术的生长是需要场域的。兰亭书法社搭建了一个更开放和更具国际性、专业性的学术平台,更重要的是,护佑了由同好聚集、跨界、碰撞的内生动力。随着个体创造力的舒张和同类能量的释放,文化认同和审美标准逐渐成形——此谓艺术之道。
讲述人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兰亭书法社顾问,这一次,我专门为“有道:兰亭书法社双年展”这一文化盛会书写了一幅行书——袁宏道的《答谢在杭司理》节录,力求把工程学结构之严谨、美学写意之神韵融于其中。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书法。由于有书画“童子功”,当年选择与美术比较接近的同济大学建筑专业时,非常享受绘画建筑图纸的过程。
1985年留学美国时,我是带着毛笔和墨汁去的。当时所在的城市匹兹堡夜间治安不佳,晚上8点以后我都不出门,留在家里研习书法。
匹兹堡东方图书馆有不少米芾、苏轼、黄庭坚、蔡京“宋四家”的出版物,还有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的墨宝,可以很方便地借出来,我就天天在家里临摹,进步很快。
后来,我在工作中碰上不少文化应酬,有时候也需要泼墨挥毫,再怎么忙碌都不愿搁置书法这个爱好。
到中国工程院后,我还牵头组织了中国工程院书画社,由爱好书法、绘画、摄影、诗词等艺术的40多位院士组成,第一个活动就是与“兰亭”结缘,在绍兴上演了一场雅集。
艺术和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在思维方式上,右脑掌管艺术,左脑掌管科技。两者却又互通,科学研究需要形象思维,科学假设就需要有艺术的思维。爱因斯坦常说自己脑中存在很多形象,就是这个道理。同样,艺术家也需要理论和逻辑思维的支持,用科学的方法寻找艺术的规律。
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我认为,电脑技术的发展能让艺术插翅高飞,比如越来越炫的动漫作品和电脑特效;艺术也能为科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计算机采用的透视原理等。我个人的科学研究也常常受益于对美术、书法艺术的热爱和钻研。
你们知道吗,“中国工程院”5个大字就是运用电脑技术从苏东坡的碑帖里取下来、再进行墨迹组合的。
讲述人 赵雁君(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中国字,并不只是单纯的笔墨方块,还包含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看来,“道”是一个宽泛而开放的概念,智慧、精神、文化、品格以及对书法的敬畏之心,共同构成书法道,所谓知行合一。
兰亭书法社是浙江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高端书法艺术学术团体,虽然成立较晚,但影响已至海内外。特别是以弘扬兰亭书法精神,推广全民书法为宗旨,成为普及书法传统文化、提升书法精英创作队伍的活力平台。
成立3年来,兰亭书法社不断举行书法进校园、进社区等普及教育活动,连续举办全国书法名家精品展、双年展等高层次、高水准的艺术展示。浙江书法需要这个平台,浙江文化需要这个品牌,我们相信,兰亭书法社的生命力、影响力、示范作用未来会有进一步提升和扩展,对书法强省、文化强省的建设将会有更大的促进。
相比高雅的曲水流觞、艺术家的小众聚会,我更希望大家拿起笔,快乐书写。所以,兰亭书法社每次志愿者活动,尤其是进校园、进社区,我基本上都参加了。我们不是要培养书法家,而是要以点带面,在这个城市培养一股精气神。
讲述人 柯林·安德雷(罗马尼亚留学生)
我学习中国书法已经8年多了。本来,我的留学计划是学习版画,但某日偶然路过一间书法教室,好奇地进去看了看,立即被那线条的美感给迷住了,于是我就决定将专业改成书法。
我最喜欢甲骨文、金文、草书以及北魏时期的楷书。草书对我是最具挑战性的,但这次的参展作品就是一幅草书,写的是“若有爱 随所欲”,意思是如果心里有爱,没有不可能做成的事。
中国书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尤其对西方人来说,是一门很神秘的艺术,它的基础和能量是从文学来的。西方人学书法,首先要加强对汉字的掌握,最好再补充阅读一些古汉语资料,尽可能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学和文化。
我与书法“相见恨晚”, 在实践的量度和强度上很难与中国书法者相较,但学习书法的确有助于形成一种更完整的艺术观点,也会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 世界上所有其他文字体系和中国汉字都不一样,那些都是纯粹表音的字母,在视觉表现力上完全无法与汉字相比较,艺术魅力和深度也远不及中国书法。
每次回罗马尼亚,我都会在当地开办讲座,向罗马尼亚的观众介绍中国书法,每次反响都很好,尤其是在布加勒斯特艺术大学,师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讲述人 鲍贤伦(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兰亭书法社双年展举办到第二届,得到了书坛人士的广泛认同、积极支持与热情参与,既用当代书家的作品诠释了兰亭的书道传承,同时“双年展”的概念又符合国际潮流,坚持几届后,相信一定能形成一块独一无二的品牌。
就像兰亭书法社本身,它的诞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是书法事业顺应自身发展需要、水到渠成的结果;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术社团,有选择、有个性、有侧重,在面向大众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在学术方面有所担当和作为;以多媒体整合传播为手段,能够更有效地集结海内外优秀资源。以上这些先发优势对浙江书法整体氛围和生态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同时也是对官方书法机构的有力支持和补充。在今后艺术观越来越自由包容的情况下,规范运营、机制创新的民间社团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都将会有更加积极的正面意义。
这一次双年展,我个人的参展作品是隶书“运斤成风”。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我的“我襟怀古”书法展上,同样的四个字已经出现过,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一幅的题款有所改变,此外,线条间的韵律和节奏也不一样。“同题创作”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你的思辨和突破不能简单地用“对或不对”、“得与不得”来衡量,这其实也是不断向“道”靠近的过程,没有终点。但将几次的作品摆在一起,你会清楚地感受到,距离在缩短,我将其称为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体悟。
讲述人 沈浩(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
当下,书法再现热潮,书法高等教育也迎来可贵的发展机遇。
国内高等书法教育发轫于浙江。上世纪60年代,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先生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次年完成招生,由陆维钊先生担任科主任,聘请沙孟海、朱家济、诸乐三、方介堪、刘江、章祖安等先生组成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们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初创的书法专业明确制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方向和教学方案,时至今日仍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上最具价值的宝贵经验。
本世纪初,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书法热”的持续升温,书法教学开始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开设书法教育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已超过120所。
但问题也已显现:不同程度理论或实践的跛脚,使当前高等书法教育对书法艺术本体发展的推动,与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态势难以画上等号,书法教育专业师资面临短缺。
作为国内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院有责任弥补这个间隙。我们培养出来的高端书法艺术人才,要与基础教育接轨,要将优秀人才输送出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9月底,书法系承担了全国高校书法教师培训工作,第一期80多位学生顺利毕业,明年还会办第二期。
除了教学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呼吁书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这也是兰亭书法社和兰亭双年展一直在做的事——从书写入手,唤起全社会对书法的关注,进而进入修身养性的良性循环。
讲述人 姚季鑫(三狮集团董事长)
谁说书法只是文人雅士的专属?在“三狮”,员工都要提笔书写,我们会在企业内部开展书法比赛,并组织优秀者参加建材行业内的书法大赛。我相信,喜欢书法的人,做事也会一丝不苟,认真尽责。
20年前,我被评为“优秀青年企业家”之时,曾向书法家沈定庵求墨宝。他写下的“多闻以为富”,至今仍是我的座右铭。
从小我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而对书法“如痴如醉”、一天不写就“手痒”,是从10年前开始的。有时晚上失眠,便起来写书法,墨一触宣纸,就踏实了。
对我而言,书法带来的不仅仅是修身养性,更是一种哲学。我们一直在强调和谐,什么叫和谐?对立统一就是和谐。而书法中的黑白、虚实,就是对立统一的表现。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面前,浙商如何应对,经济如何做到持续发展,都能在书法原理中找到答案。在我周围,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朋友开始提笔练字。
兰亭书法社的名字,在我们这些普通书法爱好者心中,一直是一种向往。2013年我获得了首届世界浙商书法大赛金奖,并参与了一系列书法雅集和普及推广活动。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感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比如这次双年展我递交的作品——“道法自然”简简单单四个字,就得到了王冬龄老师的详细指导。在兰社,不仅能与书家近距离交流,更能体会到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