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国际残疾人日,记者走近残疾人群体——

你的心事我来听

  记者 张丽

  通讯员 盛相良 欧阳胜

  编者按:文明社会,残疾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我省有311.8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6%。他们或看不见,或听不到,或肢体残缺……然而,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健全、独立和渴望尊重的灵魂。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记者走近几名残疾人,面对面聆听他们心声。

  期待社会更宽容

  亮亮妈,杭州人,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由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3岁孩子。

  亮亮妈很爱笑,嘴角上扬。她说,正是自己的乐观拯救了自己和孩子。

  3年前,尽管已经过唐氏筛选,亮亮还是成了“漏网之鱼”,降临人世。亮亮爸无法面对这一现实,和亮亮妈离婚。亮亮妈独自开始到处寻医问药,为亮亮的康复而艰难跋涉。每月3000元的费用,已支付3年。

  亮亮妈没有给孩子办理残疾人证,她有自己的考虑:“一旦办了残疾证,普通的学校就不愿意接受,我希望孩子能上普通学校,和健全孩子一起快乐成长。”亮亮妈觉得,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经过康复后能做到生活自理,上普通学校,以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但亮亮妈还是担心孩子的上学生活,她觉得,社会对“唐宝宝”的宽容度还不够,总把他们看成是异类,“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喜欢交朋友。”

  亮亮妈始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经过心理调适,她选择了勇敢面对。她亲眼见过一些家庭,因为“唐宝宝”的降临,变得四分五裂,无法承受。“其实越早对‘唐宝宝’进行康复,他们以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亮妈妈觉得,这需要政府的主动干预,一旦发现家庭有残疾宝宝,就要马上进行心理帮扶,并为其康复等进行指导。

  就业路上多相助

  郭冀华,22岁,河北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肢体残疾一级。

  郭冀华曾经抱怨,老天和她开了个太大的“玩笑”。

  2007年6月,她参加第二届在杭高校大学生自行车邀请赛。下坡时,车速越来越快,在一个180度急转弯处,自行车突然失去了控制,带着她一头冲向护栏,翻下山崖,坠落到10米下的山沟,致使她胸椎第五节爆裂性骨折、第六、七节压缩性骨折,并损伤了脊髓神经。从此,郭冀华成了一个高位截瘫患者,身体的三分之二失去知觉,丧失基本自理能力。

  “现在,我很害怕出门,遇到台阶需要有人抬,特别是一些老建筑,缺少无障碍设施,出门在外上楼、上厕所都不是很方面,我希望城市能够多提供一些无障碍设施。”郭冀华说。

  郭冀华是个坚强的姑娘,经过4年多的拼搏,201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浙江大学本科文凭、学位证书,并被保送为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明年就要毕业,找工作成了郭冀华面临的最大难题。“我投过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郭冀华也想过创业,比如开一家网店或家教培训中心,但资金压力不小。“希望政府能够多出台一些鼓励残疾人创业的优惠政策,在贷款、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郭冀华说。

  但愿出行更便利

  易芸,45岁,杭州市应家桥社区工作人员,视力残疾四级。

  从外表看,易芸和普通人并无两样。事实上,她的右眼已经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也逐渐减弱,眼内的黄斑也越来越大,她担心,自己的两只眼睛有一天是否会全部失明。

  “出门在外,总会遇到一些人的不理解。”易芸说,她眼里的世界是模模糊糊的,1米之外就分不清男女了,有时候去坐公交车,因为分不清6、8、9等一些相似的数字,就会问司机,有时候司机会不耐烦地说“你不会自己看啊。”

  想到以后可能面临的双目失明,易芸特别关注盲人的出行。“在熟悉的环境里,他们走路时靠对气味和声音等辨别,但在陌生的环境,就只能依靠盲道。”易芸说,她很留心杭州的盲道,要么设计不合理,要么被汽车、电瓶车等占道,“希望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部门能多考虑我们残疾人的需求。”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你的心事我来听 2014-12-04 3715181 2 2014年12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