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海宁皮塑画艺人顾金娣升级传统技艺

为108将“穿皮衣”

  本报记者 陆遥

  海宁日报记者 许涛

  皮革业是海宁人的骄傲。上好的皮料制成衣物、箱包,让一个皮革城名扬四方。那些剩余的各类碎羊皮、下脚料,在别人眼中只能是垃圾,经过有心人的一双巧手,却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皮塑画作品。

  慕名来到海宁南关厢,绕过石桥,沿着水边古色古香的门面,我们找到了顾金娣的皮塑画工作室。

  一进门,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正戴着老花眼镜,专注地在一张白色皮样上剪剪画画。片刻之间,一个大头娃娃的脸颊初见雏形。“皮塑画最关键的地方在神态,眼睛做得传神了,人物才能活起来。眼睛、鼻子、眉毛、酒窝,都得在不同的平面上才能有立体感,所以光这张娃娃的脸,我就要做四五个层次。”

  说话的正是工作室的主人顾金娣,今年69岁,出生于海宁斜桥镇,年轻时做了几十年的裁缝。2006年,顾金娣“退休”了,大剪刀拿不动了,在姐妹们的鼓励下上老年大学学了剪纸,又拿着许多碎皮料顺着图案自行创作,凭着自己的审美,做出了不少美丽的作品。她想着用皮料来制作艺术画,没想到一做就做出了名气。

  皮贴画是海宁特有的工艺品,以色彩斑斓的羊皮、牛皮为原料,采用浮雕、剪纸、磨刻等技法,通过构图和各细部件的拼贴制作而成,借鉴海宁皮影戏、硖石灯彩、海宁剪纸等传统人物造型技法,可谓集各家之所长,折射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

  顾金娣将自己的作品称为皮塑。皮塑画,与皮贴画密不可分,但细细看来,却要复杂很多,衣服的一个褶皱,花朵的一次绽放,都能在这上面呈现出立体感。说起这个发明创造,老太太有些不好意思,“皮塑,有雕刻的意思,又借助了剪纸的艺术手法,在皮贴画的基础上添加了立体效果,更复杂,却也更好看。”

  别以为皮塑画只是简单地把皮贴在板上,这可是需要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首先要把花样打印在硬纸上,然后沿着花纹剪下来,一些小部件还得单独抠出来。然后用胶水把绒革或者印花皮贴在硬纸上,再剪下来。一些人物脸庞或者需要凸出的部分,还要在里面垫上海绵,增强立体感。

  工作室里,四面墙上都满满当当挂着她的作品。动物画《十二生肖》、花卉画《梅兰竹菊》、人物画《金陵十二钗》、景物画《南关厢十景》等,其中最著名的一组,当属《水浒108将》。

  “行者”武松左手挥拳,右手执刀,在大树下迈开马步,虎虎生威;“活阎罗”阮小七背系长剑,侧卧船头,挥动长桨潇洒自在……108个梁山好汉,在不同背景下,身着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服装,栩栩如生。

  一幅皮塑画,从画图纸,剪好初样,再一点点贴到硬板纸上,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这108将,足足耗费了她3年8个月的时间,其中还因为最终效果不满意,丢掉了几十幅作品。

  “我会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搭配,颜色上也要错开,每个人尽量不重样。这还得仰赖我们海宁的皮革业,布料从颜色到质地,选择很多。”顾金娣说,“除了做人物外,还要做他们周围的山、水、花、树等,有时从剪纸里看不出层次感,又不知道如何为花鸟配色。为解决这些问题,我还专门请教了老年大学花鸟班的老师,看了几遍电视剧《水浒传》,才对人物有了更深的把握,所以在做时,总觉得自己在和他们交流。”

  说话间,一位小姑娘走进了工作室。“小徐,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皮料的色彩搭配。”小徐是顾金娣目前带的4个徒弟之一,今年28岁,因为一次偶然逛到南关厢,进了顾金娣的工作室,对这个手艺活产生了兴趣。“同龄人都把时间耗在手机和网络上,我倒觉得这样的传统艺术有底蕴、有沉淀,只要稍加设计,完全可以吸引现代人的眼光。”小徐说,闲暇时间里,她就会把皮塑作品发在微信上。

  “皮塑,让纸上的东西有生命力,靠的是恒心与耐心,以及一股无怨无悔的傻劲。”如今,顾金娣还经常到当地的学校去讲课,激发大家对这项传统艺术的热情与恒心。社区就是她的大课堂,工作室就是她的展览馆,一个个人物,也将随着她的这股坚持,灵巧生动,栩栩如生地传承下去。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为108将“穿皮衣” 2014-12-03 3713852 2 2014年1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