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山区和乡村发展的明智之选

  刘亭

  两个月前,我曾写过一篇《生态经济的路径选择》,就我从书本报章上读来的种种印象,对此发表了一通观感。后来有机会到台州的仙居县实地一游,在耳闻目睹一番之后,那一个“虚头八脑”的动听概念,立马鲜活生动起来。于是想到索性以仙居为例,多侧面地展开一下我对发展生态经济的粗浅认知,并以此求教于大方。

  对于我省山区发展的生态经济,我曾用一个简明直白的算术加法式加以表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结果到仙居一看,居然都行得通、且已是活生生的发展实践了。

  先来看看生态农业。他们的立意甚高,张嘴便是要“打造中国最高端农业”。本来我就对滥用“最”字不以为然,便诘问所谓何来?哪知对方应裕自如,当场就举出仙居杨梅和仙居三黄鸡来,号称为同类产品中全国第一品牌。我说农产品并非工业制成品,往往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具有公平的可比性,而农产品无非是以独特的口味和高出同类产品的价格称雄天下,倒不在比拼那个数量和规模。他们不便拂了客人的脸面,便接口“最高端”正是他们志在必得的奋斗目标;即便今天已是“第一品牌”,自己也是要兢兢业业、“保持晚节”的。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心里自然都明镜似的:大呼隆的、靠化肥和农药养活的、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东西,就不好意思再高攀那个生态农业的“高大上”了。正因为此,县里下决心引进台湾的品种和技术,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招来10亿元工商资本,建设海亮有机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并谋划打造国际国内精品荟萃、九大色系异彩纷呈的大江南牡丹园。为了擦亮“中国杨梅之乡”的金字招牌,浙江杨梅研究院已落户仙居,将集聚天下杨梅培育、种植和加工的“各路神仙”在此各显身手,大展宏图。

  再来看看生态旅游业。关于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县里的手笔也是够大的。一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口号,就把他们的雄心壮志昭告了天下。一个偏远山区县这样说,是否有点自不量力?那泰山不是垒的、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也不是吹的:“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头衔,都是省外更大范围的认可,也恰恰是仙居特色旅游的亮点所在。譬如县里每年举办的杨梅节和油菜花节,早已成了浙江省知名的农事节庆旅游品牌;而两条“观光带”,也被戴上了“中国美丽田园”的桂冠。仅去年的“两节”,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其中旅游者参与的杨梅采摘一项,就让当地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对于仙居来说,旅游的发展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虽然去年该县的旅游业增加值已达15.2亿元,税收已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5.1%,那也不过是“冰(金)山的一角”。随着永安溪小流域景区、大神仙景区和淡竹原始森林景区的保护性修复和开发,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申报,全域“山水画”的景观和品牌效应彰显,那生态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还远远在后面呢!

  最后再看看生态人居业。“污水要纳管、活水要穿村、人畜要分离、见缝要插绿、一户多宅要拆除、门前屋后要整洁”的“六要”,就是仙居全民参与的“我爱我家”环境综合整治。不是搞“五水共治”吗?自觉自愿的投工投劳回来了。不是搞“三改一拆”吗?“穿衣戴帽”的“黄皮屋(赤膊房)”治理也开始了。宋真宗当年以“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赐名仙居。在经过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化浪潮洗礼之后,仙居县境内森林覆盖率仍高达78%,出境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殊为不易。最难得的还是,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连续三年都在96%以上。如今这样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到哪里去找?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又是何等的幸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在不断进行细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同时,却又在显著深化着互相之间的联动和融合。一个人离不开吃住行,这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和生活需求,又是最现实的产业和生产供给。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就是生态文明大背景下人类的吃住行。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并不玄妙,其实就是自然界生态环境和人类基本供求吃住行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平原和城市显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山区和乡村不必也不可能照搬他们的发展路径,而走好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则是把自己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雄厚的生态资本最明智、最现实的选择。

  (作者为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山区和乡村发展的明智之选 2014-12-02 3711208 2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